校企合作打造“科创赋能站”,这所百年老校为创新型人才培育提质增效
吴淞中学为学生打造“科创赋能站”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春霞
10月20日,“尽吾身之责为民族之光”上海市吴淞中学百年教育成果巡礼暨庆祝建校100周年主题活动举行,近3000名新老校友在现场共同见证母校百年发展历程。当天,吴淞中学聘请22位区域内知名科创企业专家、大咖担任学校道尔顿工坊“科创赋能站”导师团,将为学生提供邮轮旅游、绿色低碳、生物医药及合成生物、机器人及智能制造、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相关课题研究的支持和指导。
// 22位区域内知名科创企业专家担任导师 //
上海市吴淞中学是一所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由著名教育家袁希涛先生创建于1924年。学校地处国门要塞长江吴淞口,曾两次在日寇炮火摧毁下重新建校,有着深厚的红色基因。
“百年前,中国著名教育家舒新城先生在吴淞这片教育热土上率先实行‘道尔顿制’,我们的道尔顿工坊践行的就是道尔顿制的‘自由·合作·计划’教育理念。”吴淞中学学生介绍说,道尔顿工坊让每个学生都有了一次科学研究的经历,在这里,学生拥有广阔的成长空间,在个性化发展的道路上勇敢探索。
近年来,吴淞中学秉承道尔顿制“自由·合作·计划”的教育改革精神,不断发展超越,构建了“道尔顿课程体系”,实施了“道尔顿课程运作方式”,建立了“道尔顿工坊”“观澜书院”等科技、人文类创新实验室群,让学生享受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教育。
吴淞中学校友在母校打卡
为了把课堂搬出教室,让学生在“田间、车间、实验室、直播间”中锤炼本领,吴淞中学聚焦科技创新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联动了在宝山“三箭齐发”“六大产业”建设发展中具有代表性的22家科创企业,共同打造“科创赋能站”。现场,22位区域内知名科创企业专家、大咖被聘请为学校道尔顿工坊“科创赋能站”的导师团。
“学校以百年校庆为契机,通过聘任宝山‘六大产业’科创企业领军人才共同成立‘科创赋能站’等路径,为创新型人才培育工作提质增效。”学校方面介绍说,导师聘任仪式后,校企双方将共同开展“6+X”工作,“6”是指担任导师期间应完成的“六个一”内容,“X”是根据实际情况,另行开展的工作内容。
其中,“六个一”中包括“承担一项职务”,专家可以担任“科创赋能站”校外导师,联系一组兴趣爱好、课题方向或生涯规划与企业相匹配的学生,定期与学生开展交流;或担任“道尔顿工坊”课程顾问,为学校选修类课程的专业化提供行业知识、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方面的指导建议。同时,还包括“指导一项课题”,校外导师可通过给予学生专业意见、提供技术支持等方式,帮助学生探索解决路径并形成科技作品或调查研究报告,以期为未来学术研究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吴淞中学篮球社展示
// 道尔顿工坊支持学生各种能力全面提升 //
记者了解到,吴淞中学道尔顿工坊担负着培养“有科学潜质的未来栋梁”的时代使命,是学生们的创智乐园。工坊重构新型学习空间,创设融合学习内容、学习方式、设施设备、资源配置和管理机制为一体的学习环境,充分满足学生探究、体验与个性化学习的需求。2500多平方米的独立空间,依据“信息化保障、个性化设计、功能化配置、开放型打造”的建设要求作整体布局。采用全新环保材料,太阳能光伏发电,无线全覆盖无感人脸识别数据采集系统,“成长E站·云镜亭”综合素质评价辅助系统,为教与学开辟了一种“系统规划下的自由环境”,支持学生动手能力、想象能力、设计能力、表达能力、研究能力的全面提升。
道尔顿工坊课程重视不同学习领域对学生发展的独特价值,淡化学科界限,加强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科技发展的联系。 比如,应用物理创新实验室从最基本的物理兴趣实验着手,“水”火箭、“云霄飞车”的制作看似简单,但正是如此简单的动手实践自然地将学生引入探索物理规律的大门。规范、精密的光学实验平台承载着学生科学研究的梦想,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奖者、上海市“明日科技”之星、全国“明天小小科学家”纷纷从这里涌现。
道尔顿工坊“科创赋能站”导师聘任仪式
艺术创客实验室是典型的跨学科学生自主学习空间,传统艺术文化、平面设计、数码物化、匠心手工在这里通过师生的教、学、研获得了一个个独具“创”心、“匠”心的作品,并衍生出一个个研究课题。“方舟”模型工作室则是道尔顿工坊的明星工作室,通过基本的动手能力实践、自主的研发和创新,学生在这里得到了锤炼,从这里走出了道尔顿工坊第一个世界冠军、世界亚军,打破了一项世界纪录,有8位同学获得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运动员称号。
“在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宝山‘一地两区’建设的今天,我们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更加需要‘祖国在召唤’这一核心价值的引领与驱动,它如同号角,唤醒我们内心深处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吴淞中学校长施忠明表示,学校将擦亮办学底色,坚守育人本色,深化育人特色,为上海乃至全国基础教育改革奉献吴淞中学的智慧和力量。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春霞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