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首个,东华大学庆祝这一学科创建70周年
2024-10-21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通讯员 罗海旗 高坤 

“科学研究需要丰富的想象力、方法上的创新和解决难题的勇气。”10月20日,在东华大学材料学科创建70周年暨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30周年主题大会上,1995级校友、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彭慧胜教授深情回顾了在东华学习生活的难忘时光。当天,多位两院院士、国内外专家学者、东华校友等齐聚一堂,共同回顾这一新中国首个化纤专业薪火相传的历史。

新中国成立伊始,全国工业凋敝,解决人民“有的穿、穿得暖”成为当务之急。1954年,学科奠基人钱宝钧先生与方柏容先生创建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化学纤维专业。1985年,建立化学纤维工程系,1992年更名为高分子材料系。1994年,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是全国最早成立的材料学院之一。

1974届毕业生、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五届、第六届学科评议组材料科学与工程组成员王依民教授深情感慨道:“学在东华,教在东华。半个多世纪的学习、工作与生活让我深切感受到,一个学科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薪火相传、砥砺前行的奋斗史。”

作为纤维材料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摇篮,学院连续十五年实施博导班主任制度,覆盖学生近4000名。除此之外,学院搭建“桥梁计划”,实施“准研究生制”培养模式,持续开设“大国之材”“大国工匠”课程,师生观演“钱宝钧大师剧”,设立“学科奠基人事迹陈列室”……让一颗颗希望的种子在学生心间成长,1.4万余名毕业生从这里点燃青春梦想,走向人生彼岸。

70年来,学院打造出一支具有人格魅力和教书育人过硬本领的一流师资队伍,成为助推学院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力量。现有院士、杰青、万人计划等国家级人才60余人次。学生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也不断得到提升。“正是在学院提供的强大科研实践平台基础上,我才能将‘发光纤维’这一科研梦想终于转变为实践成果。”2024届博士毕业生、《Science》论文第一作者杨伟峰说。据介绍,近五年,在“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等重大学术科研赛事中,学院学生团队分别斩获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创新类竞赛奖项400余项。

研发航天级碳纤维为“导弹穿衣”、制备月壤纤维助力“蟾宫造阙”、攻坚人工组织工程“再造健康”……在创新成果展和“材料日”科技文化节上,一件件“高精尖”科研成果,则生动呈现了多年来学院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瞄准关键核心技术特别是“卡脖子”问题,着力在实现重大原始创新突破上下功夫,勇闯科学“无人区”,朝着“星辰大海”目标不断进发的创新探索之路。

多年来,学院坚持立足学科专业特色优势,为服务国计民生、化纤工业升级改造、解决纤维材料共性难题积极贡献“东华方案”。“干喷湿纺千吨级高强/百吨级中模碳纤维产业化关键技术及应用”夺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3项,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5项……一项项成果数字的背后展现的是科研“硬核”实力。

“回望来时路,催人奋进的成绩让我们难忘和感动。”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朱美芳谈到,“展望未来,东华材料人将传承‘敢为人先,甘于奉献’的炽热情愫、‘潜心钻研,勇于攀登’的报国情怀、‘团结奋进,争创未来’的使命追求,继续书写无愧伟大时代的辉煌篇章”。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通讯员 罗海旗 高坤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