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奥会冠军代表:他们经历过人生的至暗时刻,却走上了竞技舞台的巅峰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 资料图
此次巴黎残奥会,上海运动员参加了巴黎残奥会田径、轮椅击剑、坐式排球三个大项、34个小项的比赛,勇夺9枚金牌、5枚银牌和5枚铜牌,打破1项世界纪录和1项残奥会纪录。
日前,第17届夏季残奥会上海市总结大会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会上,市残联汇报巴黎残奥会上海运动员备赛、参赛情况,田径投掷运动员张亮敏、轮椅竞速运动员代云强、中国女子轮椅击剑运动员辜海燕作为运动员代表,黄鹏作为教练员代表作交流发言,分享了夺冠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
代云强
◇ 正青春:首次夺冠和“六朝元老”,最年轻和最年长 ◇
此次发言的运动员代表中,代云强是特别的一位,巴黎残奥会是他的第二次残奥会之旅。赛前的他压根没想到会拿金牌,更没料到会是上海代表团的残奥首金。“对我来说,三年备战,克服了伤病和各种困难,来到巴黎就是超越自我,不留遗憾。”
其实,在代云强参加男子400米T54级比赛当天,出现了发烧症状。“我心心念念想的就是绝不放弃,人生能有几回搏?上了赛场,只是想冲。当时最后一个弯道,我前面只有一个泰国选手,我有了冲到第一的求胜欲,还有80米,每一次动作我都竭尽全力,对手被我一点点超越,最后我以0.12秒的优势第一个冲线。赛前,我只想取得个人最好成绩,结果我实现了残奥冠军梦,还打破了残奥会纪录。”
和在残奥会舞台上初夺金牌的代云强比,张亮敏已经是残奥会的“常客”。不少媒体给她冠上了残奥会“六朝元老”、四次蝉联的称号。
对这样的称号她莞尔一笑,“听上去很苍老的样子。”但其实,她才刚过完39岁生日。
即将迈入不惑之年的她被许多媒体问过退役的问题。她的回答出乎意料,“只要想干事业、想当冠军,40岁,正青春!相比过去,岁月的洗礼和赛场的锤炼,只是让我更加懂得了我是谁、为了谁;更加懂得了不是因为命运的偶然,才让体育选择了我,而是命中注定,我要在竞技体育的舞台上获得生命的滋养、绽放生命的力量。”
如果说1985出生的张亮敏是上海队中最年长、资历最深的队员的话,那么1999年的Z世代队员辜海燕就是上海队中最年轻的冠军。年龄虽差了14岁,但两人身上却透着同样的拼搏与韧劲。
这一次,青春活力的辜海燕有幸被选为巴黎残奥会中国代表团开幕式旗手。当得知消息的那一刻,她欣喜若狂,“这是何等的光荣!当我举起五星红旗走过巴黎的香榭丽舍大道时,我深知,我代表的不是自己,而是中国!我更明白,也更感恩,作为中国运动员,强大的祖国,多么令我骄傲与自豪!”
张亮敏
◇ 走出至暗时刻,走向光明,实现人生逆袭 ◇
不管是辜海燕、代云强还是张亮敏都经历过人生的至暗时刻。
2008年,对三人来说都是一个特殊的年份。那一年,9岁的小海燕不幸遭遇车祸,左腿高位截肢。那一年举办的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对18岁的代云强触动很大,他的人生轨迹也就此发生了转变。那一年,23岁的张亮敏遇见了教练王兴章,从此走上了摘金之路。
体育具有改变世界的力量,也拥有改变个人命运的魔力。命运的齿轮开始启动。
2013年,14岁的辜海燕被教练选中开始接触轮椅击剑;2015年,16岁的她来到上海轮椅击剑队训练、比赛和生活。
击剑训练场地上,有一把被长时间固定在训练台上的轮椅,见证了她十年的成长。最开始的六七年,和她同一批的队友成绩都比她好,她屡败屡战。辜海燕曾问自己:“是不是还要继续坚持?是不是我的天赋不够?”但她始终没有放弃。每当疲惫不堪的时候,徘徊迷惘的时候,她都会翻开自己的日记本,看看那个追梦路上不断努力的自己。
终于,在领导、教练的鼓励下,在家人、队友的关心下,她不再自我怀疑,努力调整心态,刻苦钻研技术,心无旁骛地投入比赛训练,从十年前那个在国内比赛都一直输的小女孩,蜕变成能够在巴黎残奥会上拿到3金1银1铜的中国运动员。
“当我代表祖国站上最高领奖台的时候,我感觉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我想用我的经历告诉更多深陷逆境的人们,不要认输!无论如何都要坚持,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都会在自己的人生赛道上闪闪发光!”辜海燕说。
18岁对代云强来说是一个分水岭,那时世界的颜色仿佛从灰暗过渡到了五彩斑斓。“18岁前,因为行动不便早早离开学校,我对自己的未来充满迷惘。直到选择走上体育这条路,仿佛一道阳光照进了我的生命,我看到了前方的目标,每天都有努力的方向,这条路让我走得坚定,走得踏实。”
时过境迁,今年34岁的他庆幸当年的选择,“虽然我双腿先天性残疾,但因为从小喜欢看体育比赛,家里人想着让我练体育试试,于是选择了轮椅竞速项目。没想到改变了命运。”
同样的,命运对张亮敏来说也是开了一个玩笑。小时候,她的梦想是当歌手,阴错阳差,她却成了残奥冠军。
有人问她,走上体育这条路苦吗?她的回答很实诚:当然苦,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训练枯燥乏味,特别是夏天,走到训练场的时候,热得似乎都要窒息了。
从2001年迄今,她送走了不少老队友,也迎来了许多新朋友,她成了训练场上的“千年师姐”。年龄的增长给她带来了更多的伤病和更加漫长的恢复期。特别是今年,张亮敏的膝盖又犯病了,每天都要做针灸才能确保第二天的训练。到了巴黎,没有办法针灸,她只能强忍着。即便是生病躺在床上,她都迫切地想去训练。
“为什么?因为,我的目标无比清晰!那就是站在巴黎的舞台上,投出我们中国人的风采!如果说小时候我有一个小小的艺术舞台,那么残奥会则给了一个全新的、更大的世界舞台。”张亮敏说。
辜海燕
◇ 十年磨一剑,因为信仰,他们与体育结下不解之缘 ◇
辜海燕在交流会上分享说,此次出征巴黎残奥会,她有一个很大的感触,那就是团队协作的无穷力量。“这次我参加了两个团体项目,我们每一个队员牢记着团队意识,为集体一剑一剑地去拼,去把握机会全力以赴。没有大家一起,朝同一个方向努力,不可能会有好成绩。有人和我说,反正个人赛已经拿了金牌,团体赛可以放松点。但我想,人生没有多少个四年,我不想给自己留下遗憾,更不想给队友和团队留下遗憾,我要为我们中国轮椅击剑队永葆光荣之师、冠军之师的荣耀而贡献我的全部力量!最终,我们几个女剑客把力量拧成一股绳,为中国代表团争得了两枚团体金牌,也为上海添了光彩!”
和辜海燕一样,同为肢残运动员的代云强也有着自己的信仰。这15个年头,轮椅竞速陪伴了代云强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已经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日复一日用手赛跑,他的手上水泡连水泡,早已布满厚厚的老茧。但他不悔,“因为轮椅竞速,我眼前的世界变大了,去国外比赛开阔了视野,也结交了新的朋友,我的性格开朗了,也更自信了。当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义勇军进行曲》在巴黎赛场回荡,我的内心无比激动和自豪。如今回忆起这一幕,我依然心潮澎湃。因为我代表的不只是我自己,还是中国残疾人运动员的形象。作为一名轮椅竞速项目的老兵,我依旧想挑战极限,不仅是为了冲刺下一届残奥会,也是希望告诉更多人,追求梦想,让人生更精彩,风雨之后会遇见最美的彩虹。”
田径投掷运动员张亮敏是一名视力残疾人。许多人好奇,她的铁饼会不会投错方向,砸伤人甚至自己?她的答案是:不会!“因为黑暗中,有一束无比清晰明亮的光,为我照亮前路,指明方向。这束光,是理想之光、信仰之光。人生如船,信仰就是压舱石,而理想,是希望的风帆。心中有信仰、有理想,手中才有力量,让我克服年龄、伤病以及比赛当天下雨地滑的不利影响,第四次蝉联残奥会铁饼冠军!”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顾城的这句诗曾无数次激励着她。“黑暗遮蔽了我投掷的方向,却赋予我一束光,为我指引方向。”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 资料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