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在航模比赛频频获奖,这所学校让孩子体会到科学的无穷乐趣
校长为刘泓宇颁发7项航模比赛奖状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春霞
在上周的升旗仪式上,宝山区罗南中心校五(9)班的刘泓宇同学成为了很多学生羡慕、学习的对象——校长姜建锋为他颁发了7项国家级、市级、区级航模比赛的奖状。这个加入学校航模社团才两年多的孩子,缘何在各种比赛中频频获奖?10月23日,学校科技辅导员、航模社团负责人金四海老师给记者讲述了背后的故事。
※ “小小航海家”在多项比赛中获奖 ※
在老师们眼中,刘泓宇是一个阳光自信、热爱帆船的男孩。从三年级起,他加入学校航模社团,开始接触帆船运动,无动力遥控帆船成了他最忠实的伙伴。帆船运动不仅锻炼了刘泓宇的身体,也培养了他的意志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他以小小航海家的身份,踏上了属于自己的海洋冒险之旅。
帆船在海上的每一次航行,都像是在与自然对话,感受着风的力量和海的深邃。起初,刘泓宇在海面上操作帆船的过程并不顺利,常常因为失误而陷入困境,但他从未因此退缩。每次失败,刘泓宇都认真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努力提升自己的技能。他利用课余时间、双休日、暑假、寒假等时间参加集训,从不叫苦叫累。
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训练,2023年10月起,刘泓宇渐渐迎来了他的丰收季。在第15届上海模型节竞赛活动中,他以扎实的技术获得了二等奖。尽管这次比赛竞争异常激烈,但刘泓宇凭借冷静的头脑和灵活的应变能力,成功应对了各种挑战。赛后他说:“每一次比赛都是一次成长的机会,让我更加热爱这个运动。”
刘泓宇从三年级起就加入航模社团
2024年4月,刘泓宇在青岛国际帆船赛青少年遥控帆船比赛中再次证明了自己的实力,获得了第六名的成绩。虽然这次的名次未能达到预期,但他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经验。
今年暑假期间,刘泓宇继续一往无前。在7月举行的“2024年我爱祖国海疆”全国青少年航海模型教育竞赛总决赛中,面对开局不利的局面,他没有气馁,反而冷静分析局势,逐步迎头赶上,最终获得了银牌。8月,他前往青岛参加“2024年全国航海模型锦标赛”的遥控帆船550和950项目,与来自全国各地的运动员共同竞技。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他继续发挥自己的特长,最终获得了两个二等奖。“这次比赛让我认识到了更强的对手,也让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刘泓宇说。
通过拼搏取得一个又一个奖项,刘泓宇用自己的行动告诉身边的每一个人,无论遇到多大的风浪,只要心中有梦,就能扬帆远航。他坦言,帆船运动让自己学会了如何在风浪中保持冷静、如何在压力下做出果敢的决策,也让自己变得更加成熟与自信。
刘泓宇参加航模比赛
※ 科技教育让学生体会科学的无穷乐趣 ※
刘泓宇所在的罗南中心校,是宝山区科技教育特色学校,科技活动已融入学校整体布局和发展,拥有30多个科技社团,逐步形成了航海模型、头脑奥林匹克、无线电等品牌项目。学校通过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科技活动,为学生搭建平台,让孩子们体会到科学的无穷乐趣,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同时,学校还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全国、市、区青少年科技竞赛,2019-2021年间,累计共取得了450多项成果。
“一直以来,航模社团以‘动手实践,科学探索’为宗旨,鼓励孩子们通过亲身参与和实际操作,感受科学魅力,培养科学素养。”学校科技辅导员、航模社团负责人金四海介绍说,航模社团有航模制作,也有小快艇,比较多的则是无动力遥控帆船,“无动力帆船趋向于科技体育的范畴,要求比较高,训练也是长时间训练,需要小朋友长时间的坚持。”
从一位老教师手上接过航模社团后,近十年来金四海带领学校航模社团取得了不少优异成绩。而学校对航模社团也非常支持,专门辟了一块地方建造了可以开帆船的航模池,平时同学们一周可以在校内开展两次社团活动。金四海说,社团招新一般会从二、三年级遴选动手能力比较强、对航模项目感兴趣的学生,正常情况下一次招新在20人左右,“目前我们‘小荷帆船队’的新老队员有几十人。”
学校“小荷帆船队”吸引了很多喜爱航模的学生
在金四海看来,航海模型虽然是一个比较小众的项目,但航海也是深受青少年喜爱的领域。在他看来,刘泓宇之所以能在多项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一方面是因为他认真且刻苦钻研,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对这个项目非常喜欢,“现在的小朋友,因为喜欢才会去玩,进而在喜欢中深入学习,努力把这个项目学好、学久,才会有一定的成绩。所以在社团中,我们也通过航模培养孩子的一些学习习惯。”
据介绍,学校航模社团针对不同学段学生开设物理科学系列课程,穿插趣味实验和科学故事,将科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启发孩子们的科学创造力,提升探究能力。
刘泓宇的故事激励了很多身边的同学们,让大家明白了努力与坚持的意义,而学校此次安排在升旗仪式上给他颁奖,也是希望吸引更多同学对科学类活动产生兴趣。“对小学生来说,兴趣是最重要的,如果小学五年培养了浓厚的兴趣,将来孩子就有可能成为这个领域最坚强的后备人才。”金四海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春霞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