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研发首个“多基因模型”,助力高危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生存率提升超10%
2024-10-24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通讯员 王广兆

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传来消息,该院乳腺外科邵志敏教授、王中华教授、江一舟教授团队领衔的一项名为“BCTOP-T-A01”的研究成果证实:基于肿瘤医院自主研发的“多基因模型”,针对有“最毒乳腺癌”之称的三阴性乳腺癌,采用“蒽环紫杉”序贯“吉西他滨”联合“卡铂”的精准治疗方案,让高危患者生存率显著提升超过10%,改变了传统三阴性乳腺癌辅助化疗“千人一方”的局面。

这项研究成果于10月24日在国际四大医学期刊之一《英国医学杂志》正式发表,影响因子高达93.6分。这也是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产医融合发展的又一项标志性成果。

  // 自主研发首个“多基因模型” //  

三阴性乳腺癌约占所有乳腺癌的15%~20%,因其恶性程度高、容易复发转移,相较于其他类型乳腺癌治疗手段单一、缺乏有效治疗靶点,素有“最毒乳腺癌”之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认为,三阴性乳腺癌具有极高的异质性,可以进一步被细分。在临床上也发现,虽然三阴性乳腺癌整体预后欠佳,但并非所有的患者都会出现复发转移的情况,更精准的治疗策略亟待探索。

然而,当前乳腺癌研究领域缺乏经过临床队列验证的针对三阴性乳腺癌特异的工具或模型,可用于精确地预测患者的复发转移风险,实现对患者风险分层进而开展个性化精准治疗。这也导致目前三阴性乳腺癌的辅助化疗只能沿用传统的“千人一方”的治疗方案。

2015年,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邵志敏教授、江一舟教授团队基于全转录组表达谱,自主研发构建了由5个RNA组成的三阴性乳腺癌预后预测模型(后简称“多基因模型”),该模型可以准确地把三阴性乳腺癌患者划分为高危和低危复发风险组。这也是国际首个三阴性乳腺癌预后预测模型。

“多基因模型开辟了三阴性乳腺癌精准治疗的新篇章”,肿瘤医院乳腺外科主任兼大外科主任邵志敏教授表示,“研究团队基于该模型,持续开展临床研究,致力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真正让患者获益的方案。”

为了进一步验证“多基因模型”的预后效果并挖掘其临床应用价值,邵志敏教授领衔临床和转化团队开展了一项名为“BCTOP-T-A01”的临床研究。

  // “砺剑十载”破解临床难题 //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副主任王中华教授介绍,“BCTOP-T-A01”临床研究依托肿瘤医院精准肿瘤中心开展检测,由复旦肿瘤乳腺外科领衔全国其他六家中心具体开展协作临床研究。历时七年多,团队完成504位患者入组临床试验,入组患者均为接受根治性手术后的早期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研究结果证实,多基因模型知道的精准化疗方案让高危患者生存率提升超过了10%,低危患者的生存率提升也接近10%。这项研究成果在国际上首次前瞻性验证了三阴性乳腺癌多基因模型指导精准化疗和预测患者预后的价值。

据介绍,早在10年前,邵志敏教授领衔团队便开始致力于破解三阴性乳腺癌精准治疗难题。自主研发建立三阴性乳腺癌“多基因模型”;建立全球最大的三阴性乳腺癌多组学队列、绘制出全球最大的三阴性乳腺癌基因图谱,并开拓性的将三阴性乳腺癌分为四个分子亚型,提出“基于分子分型的三阴性乳腺癌精准治疗策略”;进一步开展临床研究,将三阴性乳腺癌的疗效提升3倍。在此基础上,研究团队还将研究思路拓展至其他乳腺癌亚型,形成了成熟的研究理论体系,大幅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并产出多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和重要科研成果专利转化。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副院长、临床研究中心主任江一舟教授介绍,基于“BCTOP-T-A01”的研究结果,肿瘤医院正准备开展针对模型预测的低危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降阶梯治疗。未来团队将以更多中国原创方案造福全球广大乳腺癌患者。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通讯员 王广兆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