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衣天使行走在大山深处!坚持30年,他们做到了!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通讯员 汪蒙琪 金雨丰 赵天润
30年来,一代代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博士生医疗服务团(以下简称:博医团)队员到“老少边穷”地区开展医疗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他们将科研追求与人民群众的需要紧密相连,用专业和爱心为病患带去希望和温暖。
在10月25日下午举办的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博医团3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9届上医文化论坛活动中,复旦大学校长、上海医学院院长金力表示,一代代复旦上医人身体力行地诠释了“正谊明道”的上医院训,为师生们呈现了在祖国万里疆域开展的“大思政课”。
◇ 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 ◇
“博士生需要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要了解哪些地方缺医少药,将来就能把科研和社会需求结合起来。”参与博医团发起工作的原上海医科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刁承湘研究员这样谈博医团的建立初衷。
1994年,上海医科大学(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的博士生组成博医团,每年暑假前往“老少边穷”等医疗欠发达地区开展医疗志愿服务工作。
起初,博医团的成员人数仅十人左右,主要由各医院的特色科室博士生组成,同时邀请部分学科专家及研究生院负责思想工作的教师参与,“大家每到一个地方都很受欢迎,学生回来以后也非常受教育”,刁承湘说。
1997年起,博医团进一步拓展线路,前往四川、湖南、江西等地开展医疗志愿服务。
从上海出发,博医团的成员们乘坐火车,行驶整整一夜,最终抵达江西安义。“当时吃住很艰苦,交通也很不便,话也听不懂。”1999年,陈苏华作为博医团指导教师,第一次带团开展医疗服务。
义诊首日,尽管来的病人不是很多,但随着患者们口口相传,之后的患者越来越多。一天忙下来,所有人的嗓子都哑了,却没有一个抱怨。“出发的时候,大家都互不认识,只能提前告诉他们我会穿什么颜色的衣服;等回来的时候,大家就难分难舍了。”陈苏华说。
2000年,复旦大学和上海医科大学强强联合,组建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在学校党委和医学院党委关心指导下,博医团继续奔赴祖国贫困农村、少数民族地区,为基层百姓提供医疗帮扶。
“当你沉下来看各地的医疗发展情况,就会发现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去关注的地方,这也使我们更有责任感。”20年前,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副院长朱晓勇曾以博士生志愿者身份跟随博医团队伍,去重庆垫江开展医疗服务。
当时,由于医疗条件有限,当地乡卫生院使用的很多药材直接取自附近的山上。朱晓勇至今记得卫生院外院子里晒着的僵蚕——作为一味中药,用僵蚕入药的成品药在大城市医院里并不少见,但对朱晓勇来说是第一次见到它的制作过程。“那是一种很原始的状态。这种落差促使我迫切地想在当地多看几个病人,和当地的医生多一些交流,把我们的一些经验知识传输给他们”。
◇ 白衣天使行走在大山深处 ◇
2015年起,博医团由每年1支队伍拓展为多支队伍,来自复旦大学附属医院的专家和博士研究生组成的博医团队伍前往多地开展医疗志愿服务。
30年来,博医团的足迹遍布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39个县 77家医院,行程超过35万公里,服务群众12万余人次。“行走在大山深处的白衣天使”,是老百姓喊出的亲切称呼。
2020年7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高继明第3次走进云南大理州永平县开展医疗志愿服务。在帮助一名卧床20年的高位截瘫患者定制康复器械时,高继明和同事们通过重新诊断病情,发现患者仍有实现一定生活自理的可能。“照顾儿子20年了。第一次看到他笑得这么开心。他笑了,我就看到希望了。”患者母亲的话,让高继明印象深刻。
今年,博医团再一次扩展服务线路,覆盖上海支援的新疆喀什、复旦帮扶的云南永平、汶川地震极重灾区四川北川、乡村振兴主战场河南兰考等多地。优质医疗资源向更多地区下沉,惠及更广泛的人群。
“30年前,我们坐绿皮火车到南昌,第二天坐汽车一路颠簸到井冈山宁冈县医院,整整花了两天时间;如今我们乘飞机2小时到赣州,再上2小时的高速公路,就能到瑞金。”对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胸外科主任医师徐松涛来说,今年的路线有着特别意义。30年前,徐松涛刚从上海医学院毕业,就踏上前往江西井冈山的医疗帮扶之旅。岁月流转,他重返赣南,这片红色土地上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让他欣慰与自豪。
“到最艰苦、缺医少药的地方去。”1968年,“指点江山”医疗队队员、华山医院原党委书记张永信跟随医疗队下到了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剑河县。他们访病问苦、送医送药,经常背起药箱一走就是十余里甚至几十里山路出诊。在极度缺医少药的贫困山区,他们扎根11年。
2022年,华山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张成锋追随父亲张永信的脚步,作为博医团专家志愿者,回到父母的第二故乡剑河县。在当地,他参与开展了大型义诊、教学查房、手术指导、送医上门等一系列志愿服务,同时走访当年被救治的患者、医疗队培养的赤脚医生和资助的贫困学生。
从脱贫摘帽,到乡村振兴,见证美丽乡村蜕变的同时,一批又一批博医团在绿水青山中挥洒青春和热血。
◇ 在“接地气”中长才干 ◇
博医团不仅是医学实践育人模式的一次创新探索,也是一堂在祖国广袤土地上开展的“大思政课”,为医学生们提供宝贵的“第二课堂”。医学生们深入基层,拓宽视野,将在课堂上学到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将科研探索与群众的实际需求紧密结合。
“福建当地的多发癌症是什么?”“如何面对老年人、中青年、在校学生等不同群体,设计合适的科普宣讲课程?”科普是博医团行程的重点之一。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胰腺外科博士生王婷跟随团队走进福建宁德赤溪村,面向村民开展影像报告中的常见结节和老年慢性病科普宣讲活动。
在宣讲中,王婷努力将专业术语以浅显的方式表达出来,为村民消除观念壁垒。“比如,部分村民对拍片子、做CT有恐惧感,这就需要倡导科学认知。”队员们还邀请当地医护工作者和福建籍志愿者用方言转述专业建议。像这样“接地气”的科普,频频出现在博医团的行程中。
“不仅仅要成为一名会看病的医生,更要随着时代和医学的发展不断学习精进,在增进专业能力的同时传扬仁医精神,成为一名有深度、有温度的临床医生。”今年暑假,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博士生常龄予随队前往河南兰考开展医疗志愿服务。作为一名常驻实验室与细胞和小鼠打交道的科研型博士生,此次经历给了她接触临床、深入基层的学习机会。
“在这样的实践中,我开始真正理解医疗服务的意义——不仅仅是提供医疗技术和治疗方案,更是为那些无助的人点燃希望。”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博士生焦可馨曾跟随博医团前往贵州剑河开展医疗服务,并参加了多项日常化义诊活动。
线上线下,协同发力。打开“复旦大学博医团”公众号,世界关节炎日、全国爱牙日、全民健身日等系列推送以各类相关节日为线索,向读者介绍健康科普知识。公众号服务菜单里,还集成预约义诊服务、预约科普讲座等相关信息。
30年来,博医团不仅为无数患者带来健康与希望,更为各地基层医疗水平的提升做出贡献。新的历史起点,博医团将以更饱满的热情、更坚定的信念,投身医疗援助事业,为实现“健康中国”的目标贡献力量。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通讯员 汪蒙琪 金雨丰 赵天润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