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后亮相顶科论坛,科学的现在与未来站在了一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吴恺/图、视频
台上,是诺贝尔奖获得者,台下,是穿着校服、还带着作业的05后学生。这是2024顶尖科学家论坛上的一幕,两场特意为青少年设置的科学T大会,让科学的现在与未来站在了一起。
台上坐着偶像,心情有点忐忑
坐在台下,向明中学高二(8)班的王涵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隔了几排远,就是200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乔治·斯穆特,旁边是1998年沃尔夫物理学奖得主迈克尔·贝里。对于从小喜爱科创的他来说,两位都是他从没想象过能在现场见到的科学界“大咖”。
“我现在心情跟看到偶像一样,有点忐忑不安,想与他们交流,但又有点不敢。因为他们的研究我很感兴趣,但感觉还是不太能读懂他们的文章。”他偷偷告诉记者,如果有机会,他希望能向两位请教一下关于未来科学发展的一些看法。
初中受到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的老师启蒙,王涵开始爱上了科创,这次通过未来科学家培养计划来到了顶科论坛T大会的现场,他也带来了自己的科研成果想与小伙伴们分享。
王涵
“我的成果主要是是基于一种新型的活化剂,利用树叶作为原材料进行的活性炭制备方法。”他告诉记者,制备活性炭比较常见的化学孵化剂主要是氢氧化钾,但国外有研究表明,乙酸钾也能表现出比较好的活化性。“我就想到上海有很多行道树,到了秋天落叶非常多,我们能不能用树叶作为原材料,以乙酸钾作为活化剂,产生更好的活性炭性能。”他说,这样不仅能充分利用废弃的树叶,同时也很环保。“目前我这个设想还在实验阶段。”
参加科学T大会之前,他也听了两场论坛,一场是智能科技,一场是物质科技。“听到了很多来自国内外,不管是大佬还是一些年轻科学家的前沿研究,或是对一些比较经典的科学成果的讲解,我觉得我受益很多,开阔了我的视野。”王涵说。
除此之外,他还遇到了不少志同道合的小伙伴。最巧的是还与之前一起做过课题合作的朋友遇到了,“吃午饭的时候就会一起交流,分享大家在不同的会场听到的不同内容。”王涵告诉记者,这次经历也坚定了他将来做科研工作的决心,数学或是材料科学都可能是他选择的科研方向。
热情又平易近人,想成为这样的科学家
“发展人工智能的目标是什么?它是否会超越人类。”10月26日晚上的科学T大会上,有同学这样询问乔治·斯穆特和迈克尔·贝里两位科学家。
乔治·斯穆特这样回答道:“我们现在训练人工智能,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回答问题。在回答问题这方面,可能它比人能做得更好。”迈克尔·贝里则表示:“如果你想让人工智能讲一个笑话,它会扫描很多数据,而讲出的笑话很可能是我们所熟知的。我期待未来人工智能能够告诉我们一个创新的观点,而不是依赖于扫描大量的数据库。正如真正的人类喜剧演员创造出那些人类没有听说过的笑话一样,人工智能在这方面是没有办法和人类相匹敌的,我仍然等待人工智能具有幽默感的那一天。”‘
孔一
“我觉得他们的回答就很妙很幽默。”华师大二附中的高一学生孔子一说,说话慢悠悠、看得出性格很沉稳的他,也不禁漏出了一丝笑意。白天他刚刚听了一场有关人工智能方面年的论坛,这也是他所感兴趣的科研领域。
在他看来,科研应该来源于生活,而不是高高在上的。初中时他是个青少年游泳运动员,因为发现泳镜起雾的问题困扰了很多人,“最主要是影响我训练了。”走出泳池,回到课堂,他就开始研究起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我联想到汽车的挡风玻璃可以加热防雾,那么是不是也能应用在泳镜上,但那么小的一个泳镜而且又是塑料的,有很大困难,我就做了一些研究,找到了一种新型材料ITO透明导电膜,它可以为泳镜提供加热防雾功能,然后我就开始做实验,包括做硅胶一体的防水处理,最终完成了,现在这个成果已经出来了。”
花了一年半时间完成了这个科研项目,虽然解决的是个小问题,但孔子一觉得很有成就感。“最早让我爱上科学的契机就是参加了学校的科学社,我发现我很喜欢在科学探索中不断创新的感觉,去接受一些挑战,解决一些问题,而且也提升了我的实践能力、表达能力,对我的思维方式也有所锻炼。”
这次是孔子一第一次来到顶科现场,感受到浓厚的科研氛围。“我觉得这些科研大牛们和想象不一样,他们都很平易近人,在阐述问题时也都非常容易听懂。Timeless,对科学的永恒探索,这也是这次T大会的涵义吧。”看着台上白发苍苍却依然充满热情的“科学顽童”们,他眼含憧憬:“这绝对是我想追求的目标和榜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吴恺/图、视频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