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让“高冷”学术回到日常生活
2024-10-30 时评

青年报·青春上海特约评论员 唐骋华

一边悠闲小酌,一边听博士生或青年学者们分享学术见解或新近的研究成果,今年以来,这样的“学术酒吧”活动在上海、北京、广州等城市兴起,吸引了一批大学生和年轻人参加。 

在一般人的印象里,酒吧是消费场所,有着鲜明的休闲属性,而学术严肃、高深,通常在高校、社科院等研究机构里展开。酒吧+学术,可谓“混搭”,而这样的混搭之所以流行,源自年轻人的精神需求。 

一方面,面对急速变化的时代风潮、日趋复杂的社会环境,当代年轻人普遍对生存境遇、生命意义等心怀困惑,有着强烈的探究欲。由于他们大多接受过高等教育,所以这种探究欲部分转为对学术的兴趣,哪怕离开校园,仍然保持着探索之心。

另一方面,研究机构固然为学术研究提供了良好条件,但学院式的自我生产和再生产又有着严格规训,显得板正冷峻,难以契合年轻人活跃的天性。何况,让已经踏上社会的年轻人老老实实坐在课堂或图书馆里搞学术研究,也是不切实际的奢侈之谈。 

酒吧营造的氛围能让年轻人放松,在酒吧里讨论学术,也不像读文献、写论文那般正襟危坐。对分享者来说,听众多为拥有共同兴趣的同龄人,易于交流,常常能在讨论中擦出火花,故而也乐于前往。可以说,“学术酒吧”的出现适时满足了一部分当代年轻人的需要,“火”得理所应当。 

学术酒吧的意义不止于此。长久以来,学术给人一种高贵冷傲、拒绝普通人的印象。学术酒吧则让学术走出象牙塔,回归日常生活。实际上,以苏格拉底为代表的古希腊哲人,从来不是书斋里的学问家,他们游走街头巷尾,和各色人等交谈,激荡出思想的火花。我国春秋时期的思想家,如孔子、孟子、庄子,学说也多源于生活。学术和生活本身就不应该割裂,如此,学术研究才有源头活水,而日常生活才能超越庸俗,有向上的维度。 

更重要的是,在这个不同群体经常因为理念差异、立场冲突等在网上吵得一地鸡毛的时代,学术酒吧至少在小范围内构筑了一个友善交流的公共领域。在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看来,18世纪欧洲兴起由俱乐部、咖啡馆、沙龙、纸媒等构成的公共领域,公众在其间对公共事务进行自由而理性的讨论,从而摒弃偏见,形成某种民意或共识。这种共识对于弥合社会分歧、维系社会运作,起到了基础性作用。 

从这个角度讲,可以把学术酒吧视作年轻人打造小型公共领域的有益尝试。在消费主义盛行,人日益被打散为原子化个体的当下,这种寻找同温层,追求生命深度的努力,显得尤为珍贵。

青年报·青春上海特约评论员 唐骋华

编辑:周晓 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