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打造艺术“无碍城市”,上海已是next level
2024-10-31 时评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陈宏

这两天,第二十三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全球大牌艺术家和名团纷至沓来,喜欢艺术的朋友进入了幸福的艺术金秋。让我们感动的是,今年艺术节与上海市慈善基金会以及“英雄联盟”等单位共同推出了“爱艺术”关注残障人士公益项目,邀请残障人士免费“无碍观展”“无碍观演”,以及为有艺术梦想的弱势群体提供展示的舞台,让艺术节走到了更多人的身边。

据不完全统计,上海共有约60万残障人士,这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其中热爱艺术的残障人士不在少数。很多视障人士爱听音乐,很多听障人士爱看展览,肢障人士艺术爱好更为广泛,这些都屡屡见诸新闻报道。艺术节期间,法国“小提琴男神”雷诺·卡普松在上海交响音乐厅举行小提琴独奏音乐会时,有40名观众是来自上海市盲童学校的在校学生和毕业生。在校生们说,这次来现场听音乐会的机会他们期待了很长时间;而3名毕业生也说,他们“一年里大半的工资都用来听音乐会了”。

他们观看演出的投入程度,打动了不少普通观众,就有观众特意在社交平台分享自己的感慨,她说“上天关上了这群孩子们的眼睛,一定同时打开了他们的耳朵,让他们用心体会音乐的美好”。

艺术节愿意做这样的公益活动,缘于它几十年来“艺术的盛会,人民大众的节日”这个办节宗旨。但艺术节的做法又并没有仅止于此,它还在艺术节的国际演艺大会和国际对话期间,特意增设了这个议题,让从事残障人士艺术工作的相关各方,来共同探讨成熟的“无碍艺术”应该是什么模样。

我们觉得,这样的探讨,意义甚至超过了给残障人士更多观演机会这个活动本身。上海一直是一座面向未来的友好型城市,儿童友好、宠物友好,对残障人士自然也应该友好。此前,艺术节在上海的电影行业同行们,就联手一些市场上的商业大片制作特别无障碍版,探索给视障人士“听”电影的新方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因此,由上海来构建一座艺术的“无碍城市”范本,可谓“众望所归”。

残障人士想拥抱艺术的深层次心理原因,一位听障儿童的妈妈说得一针见血,她说其实“更重要的是为了增强自我认同感和社会归属感”。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自然是尽量能像普通人一样生活,可以相对轻松地出入剧院,有专业艺术修为的甚至可以参与艺术创作。但现实也确实还有太多工作要做,比如让残障人士知晓剧院已经有了哪些无碍设施。爱话剧的残障人士不少,甚至包括视障人士,所以安福路上的上海话剧艺术中心,2019年大修后增设了无障碍通道,还推出了“导盲犬计划”,但尴尬的是,这个计划推出5年来,还没有导盲犬进来过剧院。话剧艺术中心负责人感叹“这条路不好走”,因为困难不是只在剧场内。另外,残障人士参与残障题材作品的创作,也不容易,人才储备、市场环境等都还不成熟。

曼彻斯特国际艺术节艺术总监兼首席执行官约翰·麦格拉斯,在他们的艺术节建造了一座“无碍剧场”,他有一个结论:“虽然剧场无碍,但如果艺术项目不能覆盖残障人士,它也不是无障碍的。”

这也就意味着,一座城市对残障人士的艺术关爱,应该更为纵深,需要全方位、需要有创新。上海明显是将探索的目光,投向了全链条,用当下的流行语说,是已经到了“next level”。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陈宏

编辑:周晓 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