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城市发展报告》蓝皮书披露长三角中小城市生态活力指数,崇明区排名第一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图
在长三角建设科技发展研讨会上,中国建设教育协会副理事长、上海城建职业学院党委书记禇敏分享了《提升城市生态活力,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报告,并介绍了最新出炉的《长三角城市发展报告》蓝皮书的亮点。其中,上海市崇明区生态活力指数排名第1,生态压力指数得分最少。
上海生态响应指数表现突出,生态建设成效显著
禇敏介绍说,上海城建职业学院城市发展研究中心致力于长三角城市发展研究,连续多年每年出版《长三角城市发展报告》蓝皮书。今年,课题组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聚焦城市生态活力,评估了长三角中小城市生态活力指数。该指数从生态禀赋、生态压力、生态响应、生态效益四个维度客观全面评估长三角中小城市生态活力。
他介绍说,60个中小城市的生态活力指数均值为60.07,长三角中小城市生态环境总体较好,达到中上水平,这与长三角地区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原则,践行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密切相关。
在进入前30名的中小城市中,上海市有3个入围,占8个非中心区比例37.5%。蓝皮书还显示,上海生态响应指数表现突出,生态建设成效显著,生态压力较小。禇敏认为,上海未来应把生态响应举措转换成生态效益,真正实现生态环境效益化。
上海市崇明区生态活力指数排名第1,生态压力指数得分最少。禇敏认为,崇明在生态绿色发展的过程中,有不少值得借鉴的创新举措。比如崇明推出的“长三角农业硅谷”项目是一个典型的生态农业模式,通过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探索现代农业与生态保护的和谐共生,为区域农业发展提供了可持续的新路径。
针对长三角中小城市生态活力存在问题给出“药方”
蓝皮书发现,第二产业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核心力量,但其高能耗、高排放特性对生态环境构成了挑战。调整产业结构,降低第二产业的能耗和排放或者降低第二产业的比重能够提升城市生态活力。
数据显示,城市化率越高的城市,生态活力指数越低。这一现象可以从城市的发展规律和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得出解释。城市化的不同阶段,如集聚城镇化阶段、郊区化阶段、逆城市化阶段和再城市化阶段,都反映了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在城市化加速推进的中期阶段,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可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压力,进而影响到生态活力指数的表现。
针对这些问题,禇敏分享了课题组给出的解决方案:1.生态减压,促进第二产业转型,向新、向效、向绿而行,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奉贤区是上海郊区唯一实现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工业用电量、工业废水排放量和SO2排放量下降,单位能耗降低,生产效率提升。2.响应加速,加强立法,引入碳交易市场,激励企业减排,加强环境教育和宣传,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如太仓市率先在江苏全省推出“企业环保经理人”制度,实现重点监管企业“企业环保经理人”全覆盖。太仓空气质量达标率达83.6%,位于全省前列。3.效益转化,上海生态响应突出,但生态效益优势不明显。因此加快推进生态效益转化,建立长三角一体化“生态认证”体系,实现长三角范围内生态载体溢价,将生态优势转化成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