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漫画科普心理健康,《“600号”来信》进高校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学生党”们是否有这样的经历?考试前频繁地想上厕所,甚至会头晕、头痛、心悸、恶心、腹痛、手脚发麻、手抖腿抖,去医院又查不出直接的生理病因;考试后则担心自己没考好,甚至怀疑自己试卷没写名字,漏做题目等。其实,这些都是考试焦虑情绪的外显行为;明明可以从从容容地完成作业或是PRE,但是却要拖拉到最后到“死线”。这背后是有什么心理在作祟?
11月1日,《“600号”来信》栏目进校园活动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正式启动,活动将《“600号”来信》栏目搬至线下,以漫画图片展的形式在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10多所高校巡展。
活动由新华社上海分社、上海交通大学联合主办。本学期开始后,“青春逐光——《‘600号’来信》栏目进校园”图片展陆续落地,图片展从《“600号”来信》栏目中遴选了10个大学生关心的心理健康话题,以线条漫画的形式释疑解惑,进一步呵护高校学子心理健康。围绕《“600号”来信》内容IP,交大也将进行联名文创产品开发、实体书籍发行等一系列探索创新。
根据活动计划,巡展还将在上海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上海海洋大学、上海健康医学院进行,持续至本学期末。巡展期间,新华网还将围绕栏目内容举办多场线上心理健康科普直播。
图片展现场,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学生商雨滢说:“感觉这次图片展中有好多内容都很‘戳中’我,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心灵急救包’这块展板,通过它,我才知道有一个号码为‘962525’的心理健康热线。”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学生张丹丹说:“图片展的漫画部分很有趣,下面还配有很专业的‘600号专家说’,我觉得就很容易让同学们看进去。”“我觉得本次图片展与‘人工智能’‘清空压力’有关的部分最能引发我的共鸣。”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学生刘文说。
《“600号”来信》栏目由新华社上海分社、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联合制作,栏目选题来自心理热线电话中的典型话题,以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形式融合呈现。栏目迄今累计收看量超2800万次。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