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城|市民夜校老师冉春玲:咖啡之城,茶也有知音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 施剑平/图、视频(除署名外)
从“茶的王国”云南来到上海,上海却给她打开了一片茶文化的世界。上海市民艺术夜校老师冉春玲现在想想,这件事情都相当奇妙。身处幸福之中的冉春玲,在上海与那些对茶文化心向往之的青年人相遇,她教他们北宋点茶,他们给她一份对传统文化的赤诚。这种类似于化学反应的奇妙之事还在这座城市里延续。
冉春玲一直有一个观点,上海有一种特别的魅力,她能够让一个无论来自哪里的人,立刻为这座城市的文化所吸引,迅速融入其中,并发自内心地想为她做点什么。青年人和这座城市就是如此相互成就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可分离。
活力满满的城市,决不安于现状
市民艺术夜校。 新华社 图
当23年前冉春玲只身一人从云南来到上海的时候,她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在盛产好茶的家乡云南对茶没太多感觉,却偏偏在不产茶的上海爱上了中国悠久的茶文化。
在冉春玲眼里,这确实是一个谜题:云南十万大山高大的乔木每年都会产出珍贵的普洱茶。这普洱茶是越陈越香,近百年的号级茶都已是鲜有人可及的天价。而上海周边也多好茶,比如苏州的碧螺春,杭州的龙井,至于皖南的祁门红茶,江西的婺绿,都是茶中名品。但若论茶文化,反倒是在因无山而不产茶的上海最为兴盛。
冉春玲也就是在上海接触了茶文化,并且不断精进,成为了一级茶艺师、制茶师和评茶师。对于这样一个谜题,冉春玲的反思结果是这一切与上海这座城市的气质有关。“你看,上海多大呀。”她对青年报记者说,“人们都起得很早,因为必须赶路去上班。中午也不回家,而是带饭在单位吃。”在冉春玲看来,这是一座活力满满的城市,人们决不安于现状,以懒惰为耻,充满了学习的劲头。她当然也为此所感染,茶艺便是她发奋学习的一项成果。
“茶艺小白”纷至沓来,胸怀对传统的敬意
茶艺是一个多元的文化。泡茶是茶艺,制茶是茶艺,就连在茶器上作画也离不开茶艺的范畴。当然,冉春玲最引人瞩目的还是她的北宋宫廷非遗点茶技艺。在冉春玲担任主讲老师的市民艺术夜校秋季班茶艺课上,她为青年白领学员们传习点茶工艺。
她告诉青年报记者,点茶有北派和南派之分,北派源自北宋,南派源自南宋,具体的差异就在于点茶用的“筅”有所不同,因“筅”不同,打出来的茶沫也不一样。北派的茶沫虽厚实却粗犷,南派则虽薄浅却细腻。茶沫有别,则在其上进行的人称“茶丹青”或“茶百戏”或“水丹青”的作画也就有天壤之别了。
冉春玲受聘担任上海市民艺术夜校茶艺课老师已经有一年多时间了,每一期12节课,她也教了几届学生了。让她感到颇为神奇的是,像点茶或者茶艺这样的过去偏小众的文化,在上海竟有大量拥趸,尤其是那些年轻人,他们虽大多为“茶艺小白”,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抱着浓郁的兴趣,而这份兴趣显然来自于他们对传统的那份敬意。
“在这座城市你永远不用担心找不到知音。”冉春玲说,“上海的足够强大的包容度,让任何优秀的文化都可以在此存在,收获人们的瞩目。”
冉春玲。
“只要有一点打动青年人,我们就赢了”
在冉春玲看来,上海是一座极具包容性的城市,再小众的文化都能在此找到知音。当然,传统文化要想在今天生根发芽、枝繁叶茂,也要看这个文化能否和当代生活相融合,能否真正“走心”。
还是说到点茶,虽然冉春玲现在依然沿用的是宋徽宗《大观茶论》里的“七汤点茶法”,但其实在其他环节已经悄然做了改良,使之更符合今人的审美。
记者觉得点茶最有玩味的就是“茶丹青”了。人们在茶的泡沫上作画(有点类似于咖啡拉花,但中国的茶丹青要早得多得多),还能边喝边画,一玩味就是一个下午。冉春玲告诉记者,其实古人玩“茶丹青”,只是用壶在茶沫上浇淋作画,这样的作品虽有形却无色,而今人则是蘸着茶粉来作画,这样的图画便着了色,“茶丹青”似乎更为名副其实了。
这种因时而变,在点茶中是随处可见的。古人玩“茶丹青”,图案以山水花草居多,而在市民夜校的课堂上,冉春玲让学员们自由发挥,结果有人干脆蘸着茶粉写了一个“好”字,还外加一个感叹号,顿时便潮感十足。
来上茶艺课的固然有民间高人,大多还是“小白”。他们虽没有什么基础,但都对以茶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心存敬意,心向往之。所以总共12节课,冉春玲也都做了精心的安排。除了点茶体验之外,她还教人泡红茶,有办公室泡法,也有招待客人的泡法。另外,甚至她教人在瓷器上作画,自己来做茶器。
所有的这一切,都是让传统文化融入当下,让青年人觉得自己与那些古老的文化也能很亲近。“茶艺课并不期望在12节课里培养出茶艺家。这是多元的课程,点茶、泡茶、品茶,绘制茶器,只要其中有一点让青年人感兴趣,以至于对传统文化心生好感,我们就赢了。”冉春玲说,在上海,文化的传播与传承就是这样永无止境。
市民夜校
何以上海“顶流”
享有“魔都”之誉的上海确实很有魔力,一种能把人吸引进自身文化的魔力。在市民艺术夜校的几百门课程中,冉春玲的茶艺课是最抢手的之一。其实现在很多地方都有这类夜校,但文化课程如此难抢,白领上课热情如此高涨的,除了上海没有第二座城市。这首先要归因于上海城市浓郁的文化氛围,即便过去对文化无感的人,只要来到上海,都会为这种氛围所感染。这也使得很多青年人利用一切闲暇时间,如饥似渴地学习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当然,上海也给青年人学习文化、接触文化、热爱文化制定了一整套保障机制。比如上海市民艺术夜校很多老师其实都是各个领域的名人专家,但夜校创办至今一直保持着公益色彩,12节课500元的收费不变。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 施剑平/图、视频(除署名外)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