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人才支撑
上海理工大学校领导在创新创业中心与师生进行交流与研讨。
上海理工大学参赛团队在2024年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取得2金4银的成绩。本版均为受访者供图
青年报记者 明玉君
本报讯 历经20余年创新创业教育探索与实践,上海理工大学基于学校工科特色和行业背景优势,构建了“课训赛创产”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实人才支撑。前不久举办的2024年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总决赛中,上海理工大学参赛团队取得2金4银的成绩,在金奖数量、获奖数量上取得了新突破。源源不断为行业培养和输送双创人才的同时,学校也通过实践课程和创新创业项目引导学生将双创成果落地转化,助力环上理创新街区发展,服务地方经济,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谱写新时代人民城市新篇章。
构建“双创五大体系”,切实提升创新创业教育实效性
走进上海理工大学,“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等多项双创教育成果和荣誉映入眼帘,让人印象深刻。“我们立足专业、面向产业、全过程融入创新创业,探索形成了‘课堂教学—创新实践—项目培育—创业孵化’与人才培养全过程相结合的系统化、递进式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切实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谈及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上海理工大学副校长张华娓娓道来。
对此,创新创业学院副院长李臣学深表赞同。“就像这次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学生们摘金夺银的背后,是学校为拔尖创新人才成长成才提供深厚土壤,并且围绕‘专业-产业-创新创业’优化双创资源配置,构建‘双创五大体系’,打造‘课训赛创产培养模式’所取得成果的最好诠释和证明。”
推出更小型、更轻便的产品,力争推广到每家每户
“感谢老师为我们请来了许多行业内的技术大咖,为我们答疑解惑,老师还带我们去检测行业的上市公司实地调研,解决了我们对技术和行业认知不足的问题,帮助我们由最初的项目想法,一步步实现推出产品,到最终产业化落地。”“微立方”是2024年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金奖项目之一,回忆夺金的过程,项目负责人王正杰和成员张佳敏坦言,学校所提供的不仅有场地支持,还有资金、政策、创业指导等的陪伴与帮扶,以及中国工程院院士庄松林的全程指导,帮助他们最终实现项目落地。
王正杰介绍说,团队主要基于对病毒的有效检测和处理,研发了环境病毒智能感知消杀装备,实现采集、检测、消杀三位一体。“团队成员来自光电信息、机械、计算机等不同专业,大家发挥各自的专业所长,尝试着合作解决问题。”随着项目进入软硬件结合、产业化落地,又有许多会计、设计以及管理专业的同学加入到大家庭中,学科交叉,大家通力合作,对各自的专业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项目开启以来,团队遇到过许许多多的困难与挫折,比如实验阶段,无论是搭建光路,还是荧光量子点材料的制备,我们常常在实验室一待便是6、7个小时。”张佳敏欣喜地表示,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目前团队累计发表国内发明专利21项,PCT国际专利5项,SCI论文26篇,也获得了一系列行业内专业机构的认定与资质,并与多家企业和医疗单位达成了战略合作。“未来,我们将进一步拓展更多的产品系列,推出更小型、更轻便的产品,力争推广到每家每户。”二人眼神中透露着坚定。
以实践完善理论,努力推进光芯片全产业链的完善和优化
“吉光芯片”项目也是2024年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的金奖项目之一。负责人石悦言和成员鲍彦骏、沈田田均来自“院士创新班”。“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我们依托重点实验室、院士班平台,项目从实验室走向社会,初步助力光芯片在深紫外探测上的落地。”石悦言感激地表示,在庄松林院士、苗玉博士、温小红博士等老师组成的教师团队指导下,团队深挖深紫外传感机理,从选择材料、对材料和结构进行优化创新,到改进工艺,最终在小尺寸精准探测深紫外领域实现了新突破,为地面通信和卫星间通信等领域提供了新方案。
“对我们而言,这也是一个在学习中成长,在科研中创业,从研发到成果转化的过程。”让沈田田印象深刻的是,项目孵化和发展过程中,大家不但实现了创新、实践的优异训练,专业主修课程的成绩也大幅提高。项目进展中,鲍彦骏主要负责芯片封装测试和企业对接,这段经历让他感触颇深。“我们需要持续迭代和创新,才能在技术和解决方案上保持竞争力。”他坚定地说。
始终陪伴在学生团队身边的李臣学深表欣慰,他鼓励同学们:“创业这颗种子一旦埋下了,早晚会生根发芽的。”同时他表示,创业九死一生,过程非常艰难且充满了不确定性,唯有脚踏实地,方能走得更远。
记者 明玉君
来源: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