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非遗客厅”吹响非遗鸟哨 沉浸式体验海派文化与江南文化
2024-11-03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嘉音/文 吴恺/图、视频

亲手制作非遗鸟哨、用VR设备观看沪剧、欣赏上海各区非遗佳作…… 青年报记者发现,今年的进博会里的“上海非遗客厅”展品更丰富,互动感更强,也更加数字化。

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将于11月5日至10日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举办。作为传播上海非遗、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窗口,“上海非遗客厅”也将同期在进博会新闻中心华丽亮相,用场景化、生活化的方式,营造出沉浸式的海派文化与江南文化体验空间。

  吹起来,从捕鸟工具到非遗传承的转变  

鸟哨,原为南汇沿海农民捕鸟时诱鸟的一种吹奏工具,其技艺和功能由浙江河姆渡出土的七千多年前古人用于狩猎的“骨哨”演变而来。随移民入迁,这一技艺在清末民初时期于上海南汇沿海地区悄然兴起,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

如今,这声来自百年前的啼叫在“上海非遗客厅”再次响起。陈腾逸是鸟哨项目的崇明区级代表性传承人。他的本职工作是一名医生。业余时间他特别喜欢观察拍摄野生鸟类,于是慢慢从一名爱好者,转变成了志愿者开展鸟类监测工作,为林业和环保部门提供野生鸟类的基础信息。

制作一枚合格的鸟哨需要哪些步骤?陈腾逸向记者说明并演示了鸟哨的制作过程:选材韧性佳的篾竹,经过切割、浸泡、打磨、钻孔、调音等一系列工序,最终制成表面光滑无毛刺、音色清亮明朗的吹奏工具。在合奏时,仿佛春鸟催春、百鸟朝凤,让人仿佛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之中。

小小的一枚鸟哨,功能转变折射出了我国野生动物保护事业的发展历程。陈腾逸说,随着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野生鸟类保护工作的推进,捕鸟的生产习俗已不复存在,鸟哨的功能也发生了重大转换。它逐渐转化为民间文艺表演样式,成为鸟类研究机构召引野鸟的辅助工具,并在机场等地用于驱赶飞鸟,确保飞行安全。特别是在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哨更是成为了保护区内环保志愿者工作的得力助手,发挥着重要的科学研究辅助作用。

“比如黄胸鹀这种鸟,能很好地反映我们国家环境生态逐渐改善的趋势。”陈腾逸告诉记者,在2009年至2017年期间,他进行鸟类监测时几乎没见过这种鸟,因为黄胸鹀之前几乎因被食用而灭绝。但自2018年以来,这些物种开始回归,黄胸鹀的数量从最初的两三只逐渐增加到十几只、二十几只,甚至可能上百只。“这是一个濒危物种明显回升的迹象。”陈腾逸充满感慨。

“可以说,鸟哨见证了人类与自然的互动与和谐共生,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陈腾逸说。如今,鸟哨已被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为市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璀璨明珠。

  合起来,非遗“经典范”与“年轻力”双向奔赴  

走进位于新闻中心内的“上海非遗客厅”,可见传统家具将空间分为静态展示区、动态展示区及数字体验区,其间以壁龛、百宝格等为装饰,目之所及,皆是非遗,旨在让更多的媒体观众切实感知“传统文化进入当代,多彩非遗就在身边”,并在这里“遇见非遗,体验传统新生活”。

“上海非遗客厅内以静态展示、互动体验、数字展陈的方式,共展示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各级非遗项目92项。”上海市群众艺术馆馆长吴鹏宏介绍。

记者看到,约70件静态展示作品错落有致地陈列在客厅中,主要分为传统工艺精品、上海非遗传承青年作品、国潮文创设计大赛获奖作品。今年,安亭药斑布印染技艺作品《我嘉(家)折扇》、缂丝织造技艺作品《蝶恋花緙丝手包、收纳盒系列》、博山区琉璃万花烧制技艺的作品《琉莲馥郁》、佤族织锦的作品《佤鼓织梦》等上海非遗传承青年作品首次亮相“上海非遗客厅”,体现出非遗的年轻力。

在展厅现场,媒体记者们还能欣赏到上海绒绣与海派绒线编结技艺相结合的作品《绽放绒花情》、松江刻漆技艺作品《海纳百川》、海派传拓制作技艺作品《静安八景印谱》、顾绣作品《青绿山水》、海派玉雕(琥珀雕刻)作品《琥珀雕刻“定海神针”》等传统工艺精品。同时,珐琅器制作技艺《“桃福满园”锌合金金属钥匙扣》、绳编《梅兰竹菊》、竹编《“竹艺新编”——探索竹编纹样之美》、五禽戏《五禽戏香包》等国潮文创设计大赛获奖作品也将在“上海非遗客厅”展现各自的风采。

值得一提的是,现场还将提供非遗美食品尝,包括哈氏海派糕点、绿波廊点心、沈大成糕团等特色小吃,为大家带来浓浓的上海味道。

  动起来,让非遗技艺“触手可及”  

动态展示区分养生体验和手工互动两部分。健康养生体验以上海非遗项目中的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和传统医药类项目体验为主,每日邀请传承人群现场提供健体养身、健康咨询等服务。手工互动区域每日邀请一名传承人,现场制作、演示非遗项目,使其更加具体生动。

吴鹏宏表示,自从非遗客厅新增了中医体验项目后,该项目便一直备受青睐。今年,主办方精选了曙光医院、岳阳医院、华东医院、瑞金医院、上海中医文献馆等沪上知名中医医疗机构的海派膏方、蔡氏妇科疗法、东氏针灸疗法、朱氏推拿疗法、魏氏伤科和打花棍等非遗代表性项目,针对人们普遍存在的颈椎病、甲状腺疾病、失眠等症状,由传承人及其团队有针对性地为媒体记者提供健康咨询,并提供推拿、敷贴、药膏等特色体验,让广大媒体记者在放松身心的同时,能亲身感受到传统医药的独特魅力。

手工互动区域精选独幅旗袍制作技艺、漆器制作技艺、线带编织技艺、羽毛镶嵌技艺、香囊制作技艺等独具海派特色的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其中不少项目是首次入选进博会“非遗客厅”展示。

为更好地向广大媒体记者展示上海非遗的特色,部分项目传承人还专门为进博会打造了“量身定制”的手工艺制作材料,在完成互动体验后,记者们可将自己动手制作的作品带回家留作纪念。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互动的手工项目中,涉及“香”的项目就有三个,分别是香囊制作技艺、香道、中医药香品调制技艺。尽管名称比较接近,但三个项目分别涉及香囊、香牌、精油,完全不同且各具特色,充分反映出上海非遗的项目之丰富、内容之全面。

  潮起来,传统手艺遇上科技风  

“在本次的‘上海非遗客厅’中,数字化同样是一大亮点。”吴鹏宏说。

本届进博会全新推出数字体验区,通过VR头戴设备,全景呈现京剧、沪剧、越剧、评弹、滚灯、金山农民画、罗店划龙船以及三林舞龙等非遗项目。与此同时,为配合崇明东滩候鸟栖息地成为上海首个世界自然遗产,特别设立崇明鸟哨音频体验区,让媒体朋友可以聆听候鸟的声音。来自崇明的鸟哨传承人还将带领媒体记者亲手体验鸟哨的制作,并学吹不同的鸟哨声。此外,石库门竖屏将以幻灯片形式呈现无法入场的传统非遗项目的宣传海报,现场电子屏还将循环播放非遗项目宣传片等。

据主办方介绍,本届进博会“上海非遗客厅”内的所有展陈项目全部推出网上展示功能,联动“上海非遗”手机端网站等,媒体记者们扫描现场二维码,可详细了解每一件作品的故事,更直观地感受非遗的匠心情怀。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嘉音/文 吴恺/图、视频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