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鹮“栖息”捷克水晶 看190岁外国品牌如何表达“中式美学”
2024-11-06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嘉音/文、图

在第七届进博会消费品展区,来自捷克的水晶品牌欧若拉的展台上,处于“C位”的是全球首发朱鹮主题水晶系列。这是欧洲的品牌、技术优势与中国生态保护、中式美学的巧妙融合。

从7只孤羽到千鸟竞翔,再到如今国际交流的明星,小小朱鹮见证全球各国聚焦生态保护、人文相亲、经贸合作,也书写了高水平对外开放背景下的“中式浪漫”。

  让“东方宝石”闪耀于捷克水晶  

在第七届进博会上,一系列新品和为中国市场“量身打造”的特色产品吸引了众多关注。

“这不是朱鹮吗?”一位中国观众看到了欧若拉水晶展台上的水晶玻璃杯,惊讶地询问工作人员。上面的朱鹮雕刻栩栩如生,仿佛在手中振翅。 “没想到在这里还能看到我们国家的保护动物。”

几天前,“日本归还中国16只朱鹮”的新闻上了热搜,也让公众对朱鹮的关注度再上一个台阶。

朱鹮,被称为“东方宝石”,曾广泛分布于中、俄、日、韩。上世纪上半叶,城市化迅猛发展,朱鹮一度销声匿迹,甚至一度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如今,中、俄、日、韩朱鹮数量从1981年孤独的7羽,至今达1.1万只。朱鹮不仅恢复了种群,更成为国家间友谊的桥梁纽带。

朱鹮遇上百年水晶,这个组合的灵感来源于上海市对外友好协会会长陈靖的建议:“朱鹮对中国来说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动物,它的水晶制品将具有特殊的意义。”

如何把朱鹮“请”到进博会?这也是古老捷克品牌内化中式美学的一张“考卷”。

“赤玉雕成彪炳毛,红绡翦出玲珑翅。”春秋著作《禽经》曾经对朱鹮有过这样一段描述。如何在透明的水晶上呈现朱鹮是一个难题。

“朱鹮的羽毛是特别难刻的。”捷克设计师大卫·达尼告诉记者,在制作中,最具挑战的是如何精细地雕刻出朱鹮的羽毛纹理,让作品在视觉上呈现出真实感和动感。为了克服这一难题,团队进行了多次试验,采用了先进的激光雕刻技术,并结合手工精细打磨,使每一片羽毛都呈现出光影的细微变化。

捷克虽无朱鹮翱翔,但在前期调研中,设计师团队深入了解了朱鹮的自然习性和文化背景,参考了大量的资料和影像资料,并与生态保护专家交流,这才让它的形象“了然于胸”。

“我最喜欢朱鹮的优雅和顽强,它在飞翔时的身姿以及重生的故事都让我深感敬佩,正是这种优雅与坚韧激发了我在设计上的灵感。”设计师达尼说,“此外,我特别设计了朱鹮展翅的动态造型,搭配水晶底座的自然纹理,让整件作品在光线下宛如朱鹮展翅飞翔,将自然的生机完美呈现。“

达尼介绍,水晶玻璃的透明度和折射效果使它成为表达自然主题的绝佳材质。水晶可以捕捉和反射光线,使作品在光影变化中展现出朱鹮的优雅和神秘感。同时,水晶的纯净象征着大自然的纯洁无瑕,为朱鹮这一主题增添了一份庄严与高贵。

历经一年的时间,由中国设计师提供设计概念,捷克团队学习并设计出图,再经过无数次的修改和工艺解决,朱鹮系列终于在今年进博会上迎来首发。该系列包括朱鹮咖啡杯、“鹮之美”雕刻系列和“云鹮之境”艺术品等,每一件作品都融合了自然保护的理念,完美呈现出朱鹮的灵动之美。

  感受进博会带来的“溢出效应”  

人文相亲,也有力促就了更深层次的经贸合作。欧若拉水晶首席执行官彼得·赫尔恰克本人也是朱鹮的“粉丝”,“我知道朱鹮是爱情鸟,也是吉祥象征。它从最早的七只在到如今上万只,这个故事对我们品牌也是一种激励。”

“为了见到美丽的朱鹮,我还专程去了动物园。”赫尔恰克笑着告诉记者,他个人最喜欢的是朱鹮花瓶,因为花瓶的手工雕刻最复杂、技术要求最高。

首届进博会之后,拥有190年历史的欧若拉水晶深刻感受到了进博会带来的“溢出效应”。赫尔恰克介绍,在2019年,欧若拉水晶在捷克首都布拉格成立了中捷设计工作室,将捷克的生产工艺和中国的消费需求相结合,以中国需求来升级捷克供应链,为公司创造了新的发展模式。

小水晶折射大市场。“进博会是打开中国市场的一个重要窗口,我们展台的面积从首届的36平方米增加至144平方米。”捷克欧若拉水晶中国区总经理徐学群表示,近年来,他们一直不断地探索中国市场,将中国人的生活习惯与捷克的制造工艺相结合,创作了一系列的产品,如酒具、茶具以及艺术花瓶等,深受消费者喜爱。

“我们很高兴在进博会这一国际平台上见证品牌对环保与艺术的投入。”上海市对外友好协会会长陈靖表示,“欧若拉水晶的朱鹮系列不仅展示了精湛的水晶工艺,更传递了对生态保护的关注。 

“昨天,来自宁波、陕西、四川等省份的代表团也来到了我们的展位。他们提出了一个建议,希望我们能够开发以他们当地保护动物为灵感的产品。” 赫尔恰克告诉青年报记者,未来会推出更多保护动物的产品,并计划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组,与中国进行下一步的合作开发。

透过进博会的窗户,一羽朱鹮翩跹而舞,它不仅承载着各方携手推进生态保护的实际行动,还成为了不同文明之间交流互鉴的重要纽带。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嘉音/文、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