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烟火气”邂逅“草药香”,上海首个中医特色街区落地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图、视频
当文明实践与中医相遇会撞出什么样的火花?今天,随着大桥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医文化特色街区宣布成立,谜底揭晓了。
沿着锦州湾路一路向前,沿途可以看到廿四桥、八段屏、七新坊、九尺廊、千金馆等中医特色地标,还可以逛一逛中医市集,打卡中医体验馆,参观百草园。
随着上海首个中医文化特色街区的落成,大桥社区给“人民城市人民建”这句话做了生动诠释。
◇ 小街区、大设计,处处可见“人民城市”理念 ◇
来到锦州湾路上,经过长达10个月的设计和微更新,这里已经焕然一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LOGO打卡墙,采用了锯齿形折板的呈现形式。行人从不同的角度看过去,一面是中医文化特色街区,一面是新时代文明实践。
再往前走是二十四节气艺术中医墙绘和八段锦墙。沿途有居民静静地抄笔记,还有小憩的快递小哥欣赏一墙的五彩斑斓。整条街地面布满了各种中医主题符号。
途经新跃幼稚园,门口新设了风雨廊,一排的座椅高低错落。“这些座椅有2组是给成人使用的,1组则是按照儿童的身高来设计。”设计师付娜道出设计背后的原理。
来到幼稚园楼上的百草园,这里的百草可摸可闻可见,还可以见证厨余垃圾变堆肥的神奇时刻。这里也体现了生物多样性,花香招来了蝴蝶、蜜蜂,还有小蚂蚱、蚯蚓等在泥土里耕作。模拟小山丘的微地形设计让孩子们得以知微见著。现场,孩子们在体验各种和大自然相关的活动。
峰回路转来到中医体验馆,展板上有常见草药,有历代名医和古籍经方。现场还设有“闻味识草药”的互动装置;拨动可以转动的立方体,观众还可以了解药食同源的小知识。
体验馆的一面展板上陈列着黄帝、扁鹊、张仲景三位名医的介绍,收起这扇贴上不锈钢贴膜的折叠展板,原来,其背后竟是一个社区公共活动空间。
付娜介绍说,这个展馆通过延伸空间,达到空间共享效果。如果需要大的活动空间,展馆立即可成为活动空间一部分,举行义诊等活动。就连该馆的大门都采用了折叠设计,关上后可以用作投影幕布,供人们看露天电影。
◇ 多方调研,打造人民心中的特色街区 ◇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医文化特色街区是居民共同参与,共同建设的。”在大桥街道相关负责人看来,中医文化特色街区的设计是共创共建的结果。前期,在社区做了很多调研。仅有效问卷就回收了236份。此外还开展了儿童议事会、多元主体座谈会,实地调研了解居民、白领们的痛点。
大家的建议五花八门,有的说要在幼稚园门口增设遮阳挡雨棚和休憩座椅,有的说要增加围墙彩绘等艺术文化展示,有的希望开展中草药科普和香囊制作体验,有的建议环形步道与现有绿道贯通成环。
“九尺廊的最初设计是粉红色钢架。但大家的意见更倾向于浅咖啡和深咖啡色,这样的建议被采纳了。可以说,这是多方参与的共同设计。”社区规划师、同济大学教授陈泳强调。
经过长达10个月的设计和实施,街区里有了LOGO打卡墙、有了二十四节气艺术中医墙绘、有了八段锦屏、有了“桥小葫”文明装置,还有了风雨廊、百草园、地绘与现有绿道贯通环形漫步路线、中医体验馆等。大家还把这些设施命名为廿四墙、八段屏、七新坊、九尺廊、千金馆等。
如果说,社区规划师负责的是街区的“硬装”的话,街道与杨浦区中医医院则负责起了街区的“软装”,请出了众多科室专家深入各个居民区,开讲座和义诊,开设中医文化集市。
“在建设街区的过程中,我们向社区发放回收的651份健康需求问卷,为居民度身定制‘点单式’健康服务。”杨浦区中医医院医务科科长曾惠介绍说。
“茶余饭后,居民们边漫步在锦州湾路上,边品读二十四节气墙绘上讲述的人体调养之道。这面彩绘墙简直就是中医科普的‘立体课堂’。”锦州湾路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欧阳琴表示,未来将继续探索更多元的社区合作模式。
新跃幼稚园的师生们也是街区打造的直接受益者。新添的百草园,成为孩子们课余最爱打卡的乐园。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图、视频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