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里为村民上起英语课,探索“青银共居”新模式
2024-11-11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周胜洁

在位于金山区的上海漕泾数字游民国际村的稻田里,竖起了一块教学白板,上面写着“Welcome to CaoJing!”还有作为打招呼用语的“Good Morning”等英文。数字游民Christian成了青年教师,坐在小椅子上的学生则是花甲之年的村民们,上海漕泾数字游民国际村乡村国际范“英语共学”计划正式开启,这也是漕泾镇探索“青银共居”社区治理的新模式。

今年8月,金山区漕泾镇在乡村振兴示范村水库村打造了具有“乡村形、都市芯、文化魂、国际范”的中国首个全域全场景数字游民生活示范区——上海漕泾数字游民国际村,越来越多的新村民来到漕泾镇,将悠闲宜人的田园乡居和现代的生活方式结合起来,创造多元的生活体验。为了进一步提升上海漕泾数字游民国际村的国际形象,促进数字游民与乡村村民的文化交流,上海漕泾数字游民国际村正式开启乡村国际范“英语共学”计划。

伴随着阵阵稻花香,英语学习氛围十分浓厚,村民们和数字游民之间互动频繁。英语老师是数字游民Christian,她毕业于英国伯明翰大学,有着13年创业经历。考虑到村民们都是英语“零基础”,她设计了最简单的英语问候和基础的对话聊天,作为英语启蒙,稻田里还传来了《英文字母歌》。63岁的村民张连华没想到,这个年纪的自己不仅能学上英语,还拥有了英文名,“以后在水库村看到外国人,也可以和他们打招呼了。”有的村民甚至还拿出了手机进行录音,方便回家后学习。

“英语共学”计划启动后,将每周开展英语教学,不断增强村民的国际沟通能力。上海漕泾数字游民国际村主理人李如燕介绍,他们还计划邀请外国友人来到这里,为村民们提供英语课程,采用场景化的教学方式,也会引入游戏、角色扮演等互动性强的教学方法,使学习过程更加生动有趣。“目前的课程场景设置在稻田中,让村民们能在自然环境中学习英语,感受大自然的魅力。未来的上课地点也会根据季节特性选择水库村生态优美之地,如藕遇公园、果园、橘岛、水库码头等。”

目前,上海漕泾数字游民国际村居住着11位数字游民,他们的到来不仅为水库村注入年轻活力,也为这座沪上水乡探索“青银共居”社会治理模式提供了有力支撑,既可以让“银发群体”们发挥余热,又能让年轻人从中受益,实现双赢,打破“守村老人”和“空巢游民”的平行轨迹,让银发老人在青银相伴中获得疗愈,让青年游民在入乡扎根中收获温情。“在共居共创期间,数字游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漕泾镇风景的独特魅力,还可以参与到丰富的社区活动中去,实现青银两代人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李如燕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周胜洁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