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AI爱因斯坦”的无限可能,“科学智能十大前沿”于复旦发布
2024-11-12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随着20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化学奖授予了人工智能(AI)相关研究,科学和AI深度融合的科学智能及其研究方向引发了从科学家到公众的广泛关注。在11日在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举行的“2024科学智能创新论坛”上,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联合复旦大学、集智科学研究中心和阿里云,共同发布了“科学智能前沿观察”。

目前,科学智能最多的前沿研究集中在AI for Science领域,又尤以垂直领域科学大模型为代表。大语言模型(LLM)代表了一种新的基础模型范式——通过在海量数据上进行自监督学习,构建具有强大迁移能力的通用模型,再通过微调等技术完成具体任务。能否将基础模型的理念推广到更广泛的科学研究领域,并构建统一的科学基础大模型,来加速跨学科的科学发现进程?虽然目前还没有出现跨学科的统一科学基础模型,但在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医学和气象等领域已经涌现出一批创新性垂直领域科学大模型,以解决特定领域科学问题。

此次,复旦大学、上智院等联合发布了一系列突破性的垂直领域科学大模型,包括Planet Intelligence@Climate、女娲-生命流体大模型、女娲-基因导航大模型以及女娲-生物结构大模型等,涵盖气候科学、药物研发、基因组研究、生命流体力学等多个前沿领域,为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精准医疗和生物技术创新提供了强大支持。

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院长、复旦大学浩清教授漆远表示,AI与基础科学的深度融合,将开启AI与科学“双螺旋引擎”共振驱动的科学研究新范式——其一,将AI技术应用于具体领域的科学研究(AI for Science);其二,将领域学科知识用于AI算法和架构的理解和改进(Science for AI)。

“这类似于DNA和RNA的双螺旋结构,一方面,AI将成为科学研究探索的最前沿;另一方面,科学启发的AI也将成为实现通用人工智能的重要支撑。未来可望有更多的科学智能研究成果问鼎诺贝尔奖。”漆远说,此次发布科学智能前沿观察报告的初心,就是希望推动和支持更多AI和基础研究领域的科学家,深度融合无缝合作,打造能够自主发现复杂世界未知规律的“AI爱因斯坦”。

“科学智能前沿观察”十大方向为:垂直领域科学大模型、融入先验知识的AI模型、基于大语言模型的科学研究、从提出假设到自动验证的AI科学家、复杂世界的多智能体建模、物理世界的第一性原理、科学启发的可解释AI新架构、合成数据、新型智能计算、面向可信可解释的科学世界模型。

据悉,覆盖科学智能前沿方向和完整文献解读的《科学智能前沿观察报告》全文将于近期发布。第二届世界科学智能大赛也在现场举行颁奖典礼,来自生命科学、地球科学、物质科学、社会科学、逻辑推理等五大赛道的30支决赛队伍分获一二三等奖,晋级本次大赛复赛的4组高中生团队则被授予了“未来新星”称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