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谈论童书的时候,我们在谈什么?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图
2024年上海国际童书展11月15日在世博展览馆揭幕。书展上读者的一个热门话题是“当我们谈论童书的时候,我们在谈什么?”确实,童书的外延越来越宽广,阅读的方式正在被打开。所以,也就在童书上,人们看到了未来阅读的趋势。
“玩童书” 书籍也是一种玩具
在今年上海国际童书展上,记者为现在童书阅读“打开方式”的多元化而吃惊。比如童书也可以变成一种玩具,让孩子在玩中读,在玩中学。
接力出版社这次就与法国巴亚出版集团达成深度合作,签约30种杜莱图书,并计划在4年内全部出版。在世界童书界,法国作家杜莱是大名鼎鼎的创意绘本大师。所谓“创意绘本”,其实就是一种“玩具书”,让图书具有更强的互动性,不仅可看,更可以玩。
在童书展上记者看到,《会画画的手》《会说话的点点点》《手的舞蹈》,“杜莱楼梯玩具书”系列,“杜莱空间游戏书”等让孩子们爱不释手。有的玩具书,通过抽拉、换图、翻折都会呈现截然不同的画面,孩子每翻一页都会兴奋地尖叫。接力出版社总编辑白冰表示,现在阅读童书的一个趋势,就是把书籍变成玩具,增强图书的互动性,进而激发孩子阅读的兴趣。“这其实就是颠覆了传统童书的概念,将传统文字阅读变为多维互动游戏,让孩子在天马行空的创意游戏中获得艺术与创意启蒙。”
这种“游戏书”“玩具书”在童书展上相当时兴。由崔德奎、金允瀞联合创作的《生命中的折叠》就是一本折叠视觉游戏书,通过每一次折叠书页,画面就会随之变化:树木连起高山、水滴汇成大海、黑暗带来黎明、跳动的心电图变成小婴儿。旨在让孩子体验折叠视觉游戏的乐趣,并领悟生命的神奇与力量所在。
“拼原创” 外国出版商到中国“取经”
今年上海国际童书展的“国际”二字相当凸显。根据承办方上海融博会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柴成炜提供的数据,本届童书展汇集来自32个国家和地区的497家国内外童书出版商与儿童内容相关企业。去年童书展已经算是群贤毕至了,也不过25个国家的展商参展。今年童书展的国际化程度已创历史之最。
国际童书大咖也纷至沓来。包括凯迪克金、银奖双料得主乔恩·克拉森、《小屁孩日记》的作者杰夫·金尼、立体书《我的情绪小怪兽》的作者安娜·耶纳斯、“真相编辑部”作家保罗·马丁等,他们将通过作家签售会、读者见面会、图书分享会等形式,与读者展开交流。应该说,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不断提升,童书展的老外面孔也是越来越多了。
不过,几年前就显出端倪的本土原创童书所占的主流地位依然没有改变。《跟着仓颉认汉字》《五千年中华地名》《最谢谢太阳》《星星树下的故事》《莉莉兰的小虫虫》《吵架了怎么办?》都是今年颇有看点的原创精品。同时,少年儿童出版社的《课本上的植物园》《魔法阿姨的小书架》,接力出版社的彭懿图画书系列,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的《卓越大师·中国:十二生肖》,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的《安安的草药国之旅》《丝路向远方》等书也是小读者追捧的对象。“拼原创”之风很盛。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注意到,这些原创童书和引进版童书还是有很大区别。虽然在呈现方式上有不少创新,但中国童书“给孩子一些教益”的想法基本上没有变化。总是希望孩子通过阅读童书有所收获,这其实也是中国家长普遍看重的。
有意思的是,这一点也得到了外国出版商的关注。一家英国出版社的史密斯先生对记者说,他们这次到中国来,除了推销自己的图书之外,就想看一看为什么中国童书这么受到本土读者的欢迎。“我现在明白了,好像中国童书更喜欢说明一个道理。”
“编织童书” 拓展阅读的外延
今年上海国际童书展有不少展览也很有看点。比如有一个“童书+:编织想象——当童书遇见时尚”的展览就引起了读者的浓厚兴趣。这个“编织想象”,固然是一种比喻的说辞,但它其实真的是在“编织”。
参展的30本图画书是童书展合作伙伴一善书店从150本童书中遴选而出的。这些书最有趣的就是在呈现形式上。书里收录了各式各样的形状、织线、布料、服饰、愿景和梦想,还展现了时尚的历史、重要人物以及儿童文学角色的标志性装扮。记者在现场看到,有一本叫《Il Rammendo》的图画书,书中图画的原型竟然都是⽤针线以正反页编织出来的,正⾯规整巧妙,描绘着“按部就班”的⼩镇,⽽反⾯线头凌乱,线条如同蔓延开来的烟雾,肆意分散,随性而富有诗意。真是让人拍案叫绝。
本次特展分为6大主题:“织线的故事”“条纹圆点和其它图案”“最爱的衣服:梦想衣橱”“裁缝剪裁师与时尚设计师”“童话故事的优雅”“时尚的游戏”。
来自英国的著名插画家和艺术家艾米莉•萨顿也是此次展览的参展插画师。在接受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专访时她说,她之所以重视编织、刺绣、剪贴等传统手工艺在绘本创作中的运用,是因为她认为这是一种现代和过去建立联系的方式。通过绘本,孩子们可以了解几百年前的文化,可以看到今天的生活是怎么演变过来的。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也是童书作家们的使命。这也是萨顿第一次来到中国,中国的很多传统手工艺让她大开眼界,她说,未来她会在自己的创作中运用这些东方元素。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