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生命之光留给患者!上海这位“渐冻人”医生以轮椅代步坚持出诊
2024-11-17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他是军人,也是渐冻症患者,纵病情不断加重,仍以轮椅代步,每天坚持上班、坚持出门诊、坚持指导年轻医生、坚持学术及科普讲座。

上海市第三届“医德之光”“医德楷模”选树人物日前揭晓。其中,“医德楷模”选树人物获奖医生赵志青还有一个特殊身份,他是一名“渐冻人”。

赵志青是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长海医院)血管外科教授。他在医学领域有着杰出成就,他不仅是长海医院外科学与野战外科学教研室名誉主任,还是上海医学会血管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全军血管外科学组委员兼秘书长。

2018年,赵志青罹患运动神经元病,也就是渐冻症。但即便如此,他仍不断坚持临床工作。2022年起他只能靠轮椅代步,可他仍保持良好的精神风貌和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坚持服务好患者。

尽管身体每况愈下,有时会呼吸困难,甚至需要吸氧,但赵志青仍然没有放弃医疗和教学工作,坚持每天到科室,指导年轻医生的学习工作。除此之外,他还积极投身科普事业,广泛开展科普工作,围绕《颈动脉斑块的诊疗》这一话题,开展多期科普宣讲。其主编的科普书籍《血管外科康复治疗学》《颈动脉体瘤》受到广泛好评。

“生命的意义不在长度而在宽度,霍金把生命之光留给了天体物理,蔡磊把生命之光留给了药物研发,我要把我的生命之光留给患者。”身患渐冻症,赵志青仍选择把自己的时间留给患者。

赵志青1965年出生于山东,1983年考取第二军医大学海医系(现海军军医大学海医系)。1998年赴德国进修,师从国际著名血管外科领域专家Muller-weifel教授及Dieter Raithel教授。从医40余年,他始终致力于血管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工作,主攻颈动脉疾病,擅长血管外科疑难病例的诊治,尤其擅长颈动脉狭窄性疾病、复杂颈动脉体瘤、颈动脉瘤、多发性大动脉炎的诊断和治疗。

临床上,赵志青主动求变、勇闯医学难关,其参与实施的首例腹主动脉瘤和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腔内隔绝术”治疗,“外翻式颈动脉内膜剥脱”“无造影剂治疗腹主动脉瘤”等多种手术方式均为国内首创。

颈动脉体瘤是一种较为少见包绕颈动脉分叉的头颈副神经节瘤,一经发现就应立即执行切除,但由于手术风险极高且耗时较长,国内原先的手术成功率极低。为了冲破桎梏,赵志青对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做了大量的基础研究工作。他在颈动脉体瘤切除术中灵活运用覆膜支架以及人工血管的替换,减少了术中出血风险与患者术后并发症,大大提高了颈动脉体瘤患者的治愈率,有效延长了患者寿命并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

记者了解到,赵志青曾获军队院校育才银奖,国之名医·卓越建树称号,还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全军医疗成果一等奖2项,军队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上海市医学科技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上海市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

据悉,“医德之光”“医德楷模”选树活动由上海市文明办、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上海市民政局(上海市社会组织管理局)指导,上海尚医医务工作者奖励基金会、上海医药卫生行风建设促进会主办。该选树活动是对“不忘初心、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医务工作者们高尚医德风范的至高礼赞,旨在彰显卫生健康行业新风,持续深化文明行业创建,鼓励广大医务人员积极践行“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职业精神。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