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京沪论坛举办,发布两地科创中心建设报告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如何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北京和上海两座城市各自有何创新举措?在由中国人民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共同主办的首届“京沪论坛”上,专家们共同探讨这一问题。会上还发布了《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展与未来》《北京推动全球领先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进程、问题与建议》两份报告。
上海财经大学北京研究院执行院长余典范发布的《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展与未来》主题报告指出,领先的原始创新水平、较高的技术创新能级、强劲的产业发展动力、优良的创新生态系统、开放协同的创新网络是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内涵。
报告显示,在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实践中,上海创新资源协同集聚,原始创新水平不断提升,高水平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人才集聚赋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前沿领域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创新质量明显改善,标志性创新成果斐然,科技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成效显著,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技术交易与成果转化大幅提升,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报告还分析了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竞合态势,并对更好推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出建议,一是强化基础研究规划布局,全面提升原始创新水平;二是推动创新全链条贯通,优化创新全生命周期加速机制;三是打造开放包容的营商环境,激发产业主体创新动能;四是探索成果产业化新模式,优化科创生态系统建设;五是加快京沪粤合作进程,提升科创中心全球影响力。
中关村科学城党工委书记张革在论坛上介绍说,京沪作为我国两大核心城市,始终聚焦民之所向、服务国之所需。近年来,两地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方面成效斐然。《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3》显示,京沪在全球一众城市中脱颖而出、跻身前十。
据介绍,“京沪论坛”是上海财经大学与中国人民大学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下的一个重要合作品牌项目。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林尚立表示,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各国参与科技革命、发展新质生产力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行动。持续深化京沪交流合作,对于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具有重要意义。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上海财经大学党委书记许涛则表示,论坛旨在发挥两校优势,为北京和上海更好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贡献力量。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在论坛上发言时表示,“京沪论坛”不仅仅是上海财经大学与中国人民大学加强联系的桥梁,也是京沪两地、长三角与京津冀地区加强联系的桥梁。京沪两地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在基础研究、科技创新和现代化产业体系、科创金融等方面各有特点,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加强合作,促进创新资源的流动,产生更大的区域协同创新。上海财经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团队通过两校共同研究、发布科创中心方面的成果,京沪两地专家学者、企业家连线共商科创大事,是京沪两地加强交流协作、共同推动科技创新、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创新之举。未来两校将继续加强协作,为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创新协同攻关提供智慧和力量。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