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中文爱好者越洋来沪吟诵千古名篇,一夜鱼龙舞,“舞”过万重洋
2024-11-26 青年

李峰(左)和刘惠静。青年报记者 常鑫 摄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11月17日,朗朗的吟诵声从上海大学图报厅传出,以“诗词共美,山海同吟”为主题的2024全球中华诗词吟诵大会暨第八届中华诗词吟诵大会在此举行。中华诗词吟诵大会今年首次向海外选手开放,来自巴西巴伊亚联邦大学的中文爱好者李峰和刘惠静,在此次比赛中以一首《青玉案·元夕》的朗诵斩获国际组一等奖。昨日,他们已经回到了家乡,但他们与中国文化的缘分仍在继续,此次旅程在他们心中留下一颗生生不息的文化火种。

实习生 孙思毓 张振宇 青年报记者 马鈜

  东风夜放花千树  

同样的极致浪漫

不同的境界与感受

尽管是巴西人,但是稼轩词中的“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所描写的浪漫景致和意象,对于李峰和刘惠静两人来说并不算陌生。因为他们来自巴西萨尔瓦多——一座美丽的海滨小城,被誉为“全巴西最快乐的城市”——这里有着闻名全球的狂欢节。

“这座城市因为我们的派对和狂欢节而闻名,这是我们的特色。”于他们而言,狂欢节和大型节日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他们也很熟悉这种节日氛围。

对于萨尔瓦多人来说,狂欢节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为了为期6天的极致浪漫与欢乐,他们几乎要用一整年时间来筹备与等待。选择《青玉案·元夕》参赛并不是偶然,李峰和刘惠静都说,“一夜鱼龙舞”的热闹带给了他们别样的触动。在远离南美洲,跨越大洲大洋的遥远距离外,他们感受到了和家乡相似的浪漫、热情、快乐,但是中华文明又让他们体验了全然不同的文化意境。《青玉案·元夕》的下半阙峰回路转,从热烈归于冷寂,寻觅与孤独、惊喜与顿悟,情感之细腻、复杂让李峰“无法用言语来形容”。他被这种与众不同的视角深深打动,“他要找的人就在外面,没有灯光的地方,我喜欢那种寂静的感觉。”李峰形容道。

除了结尾处的冷寂,上阕中载歌载舞、鱼龙漫衍的热闹情境也令他们印象深刻。虽离元宵节尚有时日,鱼灯表演却恰是前几日刚在上升新所举办过的。记者向他们展示了几日前鱼灯巡游的视频,鱼贯而出的竹制鱼灯灵活地摆尾,喧闹的锣鼓划破漆黑的夜幕,串联起簇拥的人群。面对此情此景,李峰和刘惠静用了三个形容词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时髦的,叹为观止的,美轮美奂的。“它更像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很遗憾我们在上海的日子里没有看到这种表演。以后我也想趁着节日来到中国,亲身参加这种活动。”李峰表示。

  宝马雕车香满路  

上海一周游

仿佛身处未来世界

此次旅程令他们印象深刻的不仅是诗歌中的盛事,还有中国的校园。谈及比赛的举办地上海大学,李峰忍不住感叹,尤其是食堂中的美食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味觉记忆:“上海大学太令人惊叹了,想象一下,如果我们在巴西有这样的大学,那真是太棒了。那里有很多供学生居住和活动的场所,而且都非常不错,尤其是大学里的食物。有很多餐厅,提供各种各样的中国美食,我们在大学里吃了很多美味的食物。”

诗词吟诵大会结束后,他们并未启程归国,而是花了一周游览上海。在这一周中,他们去了外滩、南京东路步行街、新天地。就在采访的前一天,他们去了中共一大会址,“那里非常棒!”他们还去了东方明珠,“太惊人了,当我在上面的时候,我想,‘哦,我的天呐,它太高了!’我在那里拍了很多照片,我非常喜欢那里。”

“现代”“传统”“未来”,他们这样形容上海。三个看似矛盾的词背后,是上海这座城市海纳百川式的多元与包容,“当我在上海街头漫步时,我感觉自己仿佛生活在未来,因为我看到了很多我以前从未见过的东西。”李峰说道。

两位巴西的中文爱好者在中华诗词吟诵大会舞台上。受访者供图

  众里寻他千百度  

与中文结缘

远赴重洋来参赛

11月24日,在准备启程回巴西的当天,巴伊亚联邦大学孔子学院的学生李峰和刘惠静仍抽出下午的时间,在上生新所向记者分享了此次参与诗词吟诵大会的上海之旅。

李峰,今年37岁,是一位生物学家,目前在巴伊亚州政府工作,主要是为政府做测绘,进行地球技术和地球信息数据的处理。他学习中文的契机源于一次旅行。去年夏天,他前往北京和长春。回国后,他开始在巴西巴伊亚联邦大学孔子学院学习中文。在这过程中,“我了解了很多中国文化和中国故事。”李峰分享道。

刘惠静,今年27岁,她即将完成社会学课程,明年她将正式毕业。在课程学习中,她接触到了中国古典文学。“我学中文,是因为我的梦想是用中文阅读《西游记》。”面对采访,她显得有些紧张:“我是个内向的人,不太喜欢说话。”但说起学习中文的契机,她松弛下来,面露向往。为了靠近梦想,她已经在巴伊亚联邦大学孔子学院学习中文一年了。

在孔院的学习让他们接触到了中国诗歌,也从此爱上中国诗歌。此次他们从巴西远赴上海参加全球中华诗词吟诵大会便是来自孔院中文老师的介绍。“她鼓励我们参加,我们从老师那里学到了很多,在这个比赛中更是学到了很多。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机会。”他们直言,他们的居住地萨尔瓦多,不像圣保罗等城市中国人较多,也很难更加深入地接触到中国文化,所以当他们收到诗词吟诵大会的邀请时,他们非常高兴。“这对我们来说很荣幸。”为了更好地学习中文诗,十月底,他们跨越大洋,来到上海大学。

从选题,排练,到最后上台,一共耗时一个半月。在这短短几十天内,他们需要掌握一首词的全部读音、韵律与含义,并以吟诵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对于非中文母语者而言,绝非易事。在两位老师的指导下,他们每天都在练习,调整发音,直至上台。即使已经练习了40几天,在舞台上他们仍感到紧张。“我以前从未这样做过,我不是一个经常上台的人。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上台就像是我们旅程的一个篇章,虽然有点紧张,但我感觉很好。”谈起登台体验,李峰提到。努力的结果不会缺席,最后他们获得国际组一等奖。面对这个奖项,他们却表现得很谦虚:“我甚至不确定这是怎么发生的。”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中文是一个

如此巨大神奇的世界

“对我来说,中文是一个如此巨大、如此神奇的世界,它一直在向我敞开,我学到了很多,特别是关于中国文化和语言。”以旅程与梦想为开端,李峰和刘惠静与中国文化的缘分未完待续。

说起中国诗歌,他们兴致勃勃地分享了自己最喜欢的诗人和诗句。“我最喜欢的是现代主义的诗人席慕蓉,我知道她的一本书,我还不能读懂里面的中文诗。”刘惠静说道,她最喜欢的古典诗则是孟浩然的《春晓》。面对这首之前未曾尝试朗读的诗,她显得有些紧张,甚至有些郑重。随后,又在自己的吟诵声中,缓缓归于平静。李峰则向记者分享了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他们用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感受诗句,吟诵诗句,以独特的演绎赋予了中国诗词别样的风貌与色彩,也向我们展现出中国诗歌生生不息的活力。正如叶嘉莹老师所说,“诗歌是有生命的,那个生命到现在也是活的,所以诗歌里不仅有一种感发的生命,而且是生生不息的,是一可以生二,二可以生三的。”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中国古典诗歌自始即以其能予人直接的感发之力量为最基本的特色。吟诵作为我国诵读古典文学作品特有的传统方式,也是读者学习、欣赏诗词文赋的最佳途径。从“行吟泽畔”的屈原,到“吟诗作赋北窗里”的李白、“歌吟终日如狂叟”的白居易,再到“得听清吟,至绝眠餐”的蒲松龄、“吟罢低眉无写处”的鲁迅,中国古典诗歌之生命,原是伴随着吟诵之传统而成长起来的。

诗歌作为中国语言的精粹,带给人的触动毋庸置疑。但带给中文别样魅力的绝不仅是诗歌,更是每一个中国人。“能来到中国,与你们一起学习,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因为对我来说,中国人就是这个文化的核心。当我们被一个中国人接待时,那是一种很特别的感觉。接待我们的老师和同学太棒了,他们为我们做了很多事情。几天后我们突然明白,这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行为,所有的中国人都是这样的。我真的很感激你们中国人以这种方式欢迎我们,拥抱我们,我真的很开心。能来到中国,一切都太棒了,人们非常热情,很乐意了解我们,与我们见面,交朋友。”李峰说道。

实习生 孙思毓 张振宇 青年报记者 马鈜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