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是旧棚,如今成社区照相馆定格幸福瞬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周胜洁/文、图
充满生机的绿色外观,老上海风格的“春天里·照相馆”招牌,作为联结长宁区华一居民区金谷苑与民心小区的空间纽带,这个设在居民区的“春天里”空间本月再次升级,成为了社区照相馆。摄影师是社区招募的志愿者,居民可以预约来拍照,每一次快门的按下,都是时光的定格,每一个照片中的人物都有一段“我与社区”的故事。11月28日,又一场拍摄在“春天里·照相馆”进行着……
// 带上朋友、带上宠物,坐进“春天里” //
走进位于社区里的“春天里·照相馆”,沙发、靠枕、茶几、绿植、绿色脚垫,布置简单温馨,门口还挂着一幅书法作品,写有“春天里照相馆”,三脚架、三盏打光灯都安置在现场,摄影师志愿者何晏菲带着自己的单反相机,已经在等待。
上午,照相馆迎来上海枫林诗词社的10位老人一起拍摄幸福相片。诗词社一副组长是华一居民区的居民,每个月他都会召集老伙伴们来居民区活动室举行一次活动。11月28日是活动日,他们顺道也成了照相馆的“主角”。恰巧的是,诗词社成员刘金根是“春天里照相馆”书法作品的创作者。书法是他几十年的兴趣爱好,当得知照相馆需要一幅作品时,他现场挥毫泼墨,不到10分钟就完成了。他站在自己书法作品旁合影,笑得合不拢嘴,“很好,能为春天里做点事。”
15岁的李伯宜也和妈妈来拍过照,妈妈抱着狗狗,他则拿上了自己喜欢的篮球,用相片定格下开心瞬间。李伯宜是个积极参加社区活动的孩子,在“春天里”空间参与过公益摆摊,也在社区图书馆成为小小管理员。他当时觉得“春天里”空间采光好,很适合拍照,“没想到现在真成了照相馆,留下照片很开心。”
华一居民区党总支书记鲍莉介绍,“春天里·照相馆”是华一居民区打造的一处温馨空间,旨在通过开展摄影志愿服务、举办社区照片展,定格居民心目中的幸福瞬间,讲述小家、邻里、小区里的温情故事,展现近年来小区更新和社区变迁。
为了“春天里·照相馆”项目,华一居民区通过各种宣传平台招募摄影志愿者,像何晏菲这样的志愿者一共有8名,大家按照“排片表”轮流志愿服务。鲍莉说:“志愿者积极性都很高,也有在职的摄影爱好者,我们就安排在周末服务。”
当天摄影志愿者何晏菲是社区的老居民了, 她自带单反相机,为了拍好照片不停调整取景框,还扎马步、下蹲,就为拍出摄影对象最好的状态。何阿姨上一次参与拍摄,就为社区一名100岁老人拍照,让她十分感慨,“原来我们社区有百岁老人,虽然我花了时间和精力,但收获更大。”
// 用照片定格幸福,还想做成摄影展 //
不少老居民对“春天里·照相馆”的“前世”还留有印象,这里是两个小区的交界处,当时两个小区之间隔着一道木门,门背后是一个堆砌杂物的旧车棚,不仅不美观,还存在安全隐患。不少孩子上学还要从小区外面绕。但要改变这一处空间却不容易,改造方案、管理权责等都没有落实,毕竟是独立的两个小区,业主之间还有些顾虑。
“开门”的转机出现在民心小区实施精品小区改造之后。加装技防探头、升级安保系统、翻新路面和绿化、新增儿童友好和老年友好活动设施,再加上功能多样的为老服务中心就座落在小区里,越来越多的居民希望能更方便地享受社区服务,业主对“开门”的态度正悄悄转变。
“是时候谈谈‘开门’的事情了!”鲍莉决定把改造旧棚的事项正式提上“一家乐议事会”议程。居民代表大会进行得很顺利,大家围绕场地功能各抒己见,最终决定将这里改造成一处便民服务空间,长期开放给居民进行自治活动,热衷公益的居民可以开展志愿服务,爱好交友的居民可以结成兴趣小组。
本月起,这个空间又升级成了“春天里·照相馆”,至今已经举办了多场摄影服务,第一张照片送给了华一居民区一位爱看报纸的百岁老人,记录着她的日常。“到这个月结束,我们首轮摄影服务暂告段落,照片主角有来自文化团队、业委会、志愿者队伍的,也有来自沿街商铺、物业的,人人都是社区的一份子。”鲍莉介绍,目前照片都在修片阶段,接下来可能以下垂式照片绳形式策划一个小型照片展,居民都可以来参观,“用这种新形式让居民感受到社区‘大家’的概念,让这里变成有声有色的‘大家会客厅’!”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周胜洁/文、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