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居住小区、单位垃圾分类达标率稳定在95%以上
2024-11-28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每天要倒生活垃圾的你,有没有发现生活垃圾投放点正在悄然进行改造提升,逐步配套完善了洗手、除臭、通风、遮阳防雨、照明等“五个装置”?

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11月27日起召开,记者从中获悉,这种配置智能监管设备的升级版方案年度计划完成的1.9万余个投放点微更新、3700余个投放点专项更新、660个I类高标准生活垃圾分类小区(村)建设工作进展顺利。上海正通过坚持便民利民目标导向,促进垃圾分类的有效实施。

开展“美+净+智能”生活垃圾投放点改造提升

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局长郜红建受市政府委托,向市人大常委会作关于本市生活垃圾管理工作情况的报告。他介绍,今年以来,上海生活垃圾管理工作持续保持良好态势,生活垃圾“三增一减”实效保持稳定,湿垃圾分出量基本稳定在干湿垃圾总量的35%左右。全市建成焚烧设施15座、湿垃圾集中处理设施10座,干垃圾焚烧和湿垃圾资源化利用总能力日均超过3.6万吨。

在面向市民开展、约14.27万人参与的一次垃圾分类评价调查中,96%的市民对本市垃圾分类工作给予五星好评。目前,全市居住小区、单位分类达标率稳定在95%以上,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43%。历年来,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对全国46个重点城市和超特大城市生活垃圾分类评估中,上海连续五年全国第一。

期间,上海坚持推进社会基层治理,强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市绿化市容局积极响应市委组织部关于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热点难点问题相关工作要求,发挥居民区(村)党组织引领垃圾分类基层治理协调机制作用,将2024年上半年生活垃圾分类实效测评得分低于80分的小区清单,以及投诉热线诉件作为主要线索,锁定问题点位536个,形成重点督办清单,定向为各区找问题、开处方,帮助属地找准短板弱项,压实基层治理责任,以问题整改促进社区完善垃圾分类常态化管理机制。通过8月至9月为期2个月的集中治理,问题点位已全部完成整改,8、9、10 月基层治理热点问题垃圾清理的诉件量同比下降 51.5%。

郜红建说,上海也始终坚持便民利民目标导向。各区推动“美+净+智能”生活垃圾投放点改造提升,配套完善洗手、除臭、通风、遮阳防雨、照 明等“五个装置”,配置智能监管设备,升级版方案年度计划完成的 1.9万余个投放点微更新、3700余个投放点专项更新、660个I类高标准生活垃圾分类小区(村)建设工作进展顺利。

市绿化市容局印发的指导性文件,也为垃圾分类升级版方案落实进一步提供政策和技术指引。各区开展环卫小型压缩站提升改造,规范小压站的设置、运行和维护,有效降低环卫作业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截至10月底,全市累计完成环卫小型压缩站改造200座,年底前将完成244座,完成升级版方案要求的2025年底升级改造481座小压站任务的51%。

上海还坚持科技赋能转型发展,推进作业处置全程智慧监管。记者获悉,市绿化市容局推动各区打造公交站牌式生活垃圾清运精准报时提示智慧线路。结合区域特点和精细化管理需求,优化清运流程,合理安排清运力量,落实清运时间提前告知,减少垃圾桶沿街滞留时间,减少作业扰民,提升清运效率。目前,全市16个区的智慧线路均已投入运行。

持续提升垃圾分类便利性和市民群众的获得感

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人民城市理念,对标社会各界对高品质生活期望,对标城市高质量发展新要求,郜红建介绍,下一步将重点抓好三方面工作:持之以恒强化源头分类管理、持之以恒强化瓶颈问题治理、持之以恒强化行业前瞻思考。

当日,市人大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委员会提交了关于本市生活垃圾管理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今年6月至10月,该委员会聚焦打造生活垃圾分类升级版,重点对源头减量、全程分类体系、资源化利用、政府监管和社会共治等情况集中开展了监督调研。肯定成效的同时,调研报告也进一步指出做好生活垃圾管理工作的意见建议。报告提出,要认真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围绕美丽上海建设目标,持续优化生活垃圾全程分类管理,积极打造垃圾分类升级版,推动垃圾分类持续成为低碳生活新时尚。

比如,要进一步调整优化制度设计。随着垃圾分类工作持续推进,多数居民垃圾分类习惯逐渐养成,末端集约化处置能力全面提升,垃圾管理的机制设计应当主动顺应新的变化,进一步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更好地回应人民群众诉求,对社区定时投放制度、公共场所优化废物箱配置、湿垃圾资源化利用的方向和政策引导、回收利用体系的巩固完善、焚烧设施富余能力用于协同处置其他固废等进行系统性研究和机制设计,持续提升垃圾分类的便利性和市民群众的获得感,不断提高智能化监管、系统化治理、 减量化使用、资源化利用的水平。

针对垃圾分类工作的短板、难点,还要创新宣传方式,丰富宣传内容,尤其要针对不同群体开展更有针对性的宣传,进一步推动形成垃圾分类人人践行、全社会参与的局面。

进一步加快绿色低碳转型方面,应以更实举措推进源头减量。坚持节约优先,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从源头减少垃圾产生,引导社会公众更加自觉地参与“光盘行动”等。进一步提升精细化治理水平上,则要着力提升分类质量、持续优化投放管理、强化科技赋能、完善可回收物回收体系等。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