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快闪活动到绘画展览,她带非遗工艺品走进数个欧洲国家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林千惠
带非遗走出中国,走向海外。从德国德累斯顿,到法国巴黎、瑞士苏黎世,在90后策展人蔡青的推助和策划下,中国各地的非遗手工艺展览在欧洲历经一站又一站。快闪活动亮相,走进戛纳电影影视视频展览会,获得央视海外媒体报道、中国驻法大使馆宣传,蔡青希望,让更多的海外观众了解中国的非遗工艺:“如何以令人喜欢的形式呈现非遗,带更多、更好的非遗走到海外,这都是我们要继续做的事。”
◆ 打开视野,非遗与现代生活方式相融 ◆
蔡青初次接触非遗是在云南。2023年,她带着相机来到云南大理旅居。在云南乡下,她拍穿了一身蓝的当地民族,拍扎染、刺绣、甲马、瓦猫等非遗工艺。非遗都是以静物的形式,呈现在她镜头里。“切入点通常为摄影师的视角,我喜欢其中的人文。”她说。
这种朦胧的启迪就像一颗种子,在她心中埋下。直到一次当地的非遗活动,她发现了非遗和年轻人生活方式相融的可能性。活动现场年轻人打碟,白族阿叔阿姨共唱白族大本曲,参与者用当地民族的服饰边角料给宠物制衣,带着宠物走秀。回去之后,她在灵感迸发下,迫不及待地给活动剪了个视频:“原来非遗呈现还可以有这种形式,打开了我的视野。”
白族阿叔阿姨共唱白族大本曲
2024年年初,她计划去一趟欧洲,朋友们都得知蔡青到云南常住,叮嘱她带些当地的非遗特产和美食。蔡青希望不仅单纯带去东西,还能带去背后的故事。于是,她和朋友们商议干脆策划一场快闪活动,以专场的形式介绍中国非遗工艺。结果一发不可收,以德国德累斯顿为起点,近一年时间,在德国的法兰克福,法国的巴黎和戛纳,瑞士的苏黎世,都留下了非遗印记。
◆ 走入别国,采用多方法点亮文化兴趣 ◆
将非遗介绍给海外,要迈过许多槛,比如语言、文化。为什么甲马要刻这个图形?为什么要画山神鸟兽?为什么蓝染要用植物去染,又为什么是蓝色和白色?许多在国内可能易于理解的东西,国外人并不了解。而蔡青想带去的不仅是物件,更是背后流动的文化。因此,蔡青要求自己提前了解清楚非遗工艺品背后的来龙去脉。同时,她还拍摄了相关的纪录片和短视频,在活动时供各国人查看。“现场有帮忙的当地义工,我们也会给他们相关的非遗资料,让他们去学习。”蔡青说。
法国小朋友现场学习拓印甲马
要吸引不了解中国非遗文化的当地人,她想到将非遗工艺和当地特色相结合。在巴黎,她找本地的马卡龙甜品店合作,在马卡龙上印上云南甲马图案;在米兰,以米兰设计之都为切入点,试着突出非遗工艺的设计观念。“每到一个新的地方,我们就会想出新的点子,结合当地情况。在这个基础上传播中国文化,让别人更容易带入和理解。”她说。同时,她尝试将非遗文化现代化、时尚化。例如与海外画廊联合,并链接国内蓝续扎染和瑞士时装品牌,碰撞出文化的火苗。
在瑞士苏黎世非遗融合时尚元素
她高兴地看到,走入另一种文化的视域时,许多人都对中国非遗文化产生了兴趣。“非遗工艺品中,甲马的队伍特别长,比如在德累斯顿,排队的队伍一整天都没有断过。”她回忆道。一个外国人将甲马贴纸带回家后,立刻粘在冰箱上,还特意录了个视频发过来。海外同胞们的情谊也在支持着她。有中国女孩从意大利坐几小时的汽车来到瑞士参加活动,参加完后又赶车回去。
◆ 倾听故事,进一步推介中国非遗工艺品 ◆
海外活动现场
“第一次出海之后,关注量就挺大的。巴黎的活动被法国驻华大使馆宣传,也在我意料之外。”央视海外媒体报道、大使馆宣传,对于外界的关注,蔡青表示,为了促成更多中国非遗的国际交流和合作机会,此前她还参加了法国戛纳秋季电视节,向外方介绍中国乡村特色非遗相关人物及取景地。
云南、广东、广西……目前,蔡青在试着不断拓展地域,希望向更多人介绍更多来自中国的非遗文化。最近,她就飞到广西,和壮族的非遗传承人沟通交流。“我希望让别人能知道非遗背后的人在做什么事,他们的精神状态、生活状态是什么样。”蔡青说。从彝族刺绣传承人的介绍中,她了解到彝族刺绣背后蕴含了祝福子女婚姻幸福的美好寓意。她还拜访过非遗制香传承人。在传承人家中,他们坐着聊天,传承人回忆过往,讲起了自己传承制香的经历。讲着讲着,传承人动情落泪,蔡青也跟着一起哭。“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了解背后的故事,我对非遗的理解更深刻。”她表示。
11月,她带着云南非遗工艺品来到上海进博会,在进博会期间逛了中法时尚论坛。而法国工艺和中国非遗在同一语境下的探讨让她很感慨。同样,她也关注到上海对传统文化的结合:“在上海,我发现传统结合的很生活化、时尚化,让大家非常喜欢,我希望在接下来的海外展览中学习这点。”她表示,接下来,她将继续前往海外,带着对非遗的热爱和初心,以非遗策展、非遗文创等形式,探索更多非遗与外面世界的联系。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林千惠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