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AI到生物医药,知识产权这样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2024-12-04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今年前十个月,上海全市发明专利的授权量达到4.34万件,同比增长了超过15%。截至11月底,全市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56件,较去年年底增长了近6件。记者从12月4日举行的第二十一届上海知识产权国际论坛上了解到,上海正在着力促进更高价值的知识产权创造运用,赋能AI技术、生物医药等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 中药新药研发原来知识产权起大作用 ==  

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因此获得诺贝尔奖,这一中药新药研发过程中所开展的双盲试验,是通过西药研发的整个标准化流程和国际规则来进行的,这个过程中,离不开中医新药专利申请。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在新药研发领域,尤其是中医中药的新药研发领域走在了世界前列,他们有众多的科研团队,利用人工智能,利用我们专利导航和文献检索的功能,在新药研发当中取得了领先。”国家知识产权运营(上海)国际服务平台董事长潘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正是知识产权在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上的一种体现。

他介绍说,设在上海的国家知识产权国际运营上海服务平台是国家在推动知识产权强国战略纲要实施过程当中的一个重要举措,除了做知识产权融资、导航、估值估价、管理等基础服务之外,更是不断在推进知识产权跨境交易服务,推动知识产权的产业化服务和国际化运营服务。

“我们有重要的研发机构向国外购买重要的专利,提升我们国内的新药研发,尤其是中医中药的这些研发。另外在小分子靶向药精准药物的专利上面也对北美独家许可。”他表示,通过平台建设,充分释放知识产权资产的价值。“今年平台交易规模达到了100亿人民币,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估值规模超过100亿,我们的银行对应的授信额度超过了60亿人民币。”

这其中,排名第一的赛道就是生物医药领域,其次是先进制造业,还有一个赛道就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今年比较特别的是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利申请量爆发,预计接下来几年很有可能会成为我们整个交易量的井喷点。”潘熙表示,平台也将紧跟趋势,增强对这方面的服务,也会在专利申请中更好地发挥人工智能作用。

  == 知识产权赋能科技企业创新发展 ==  

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申长雨在论坛上透露了一组数据,截至2023年底,我国国内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401.5万件,成为世界上首个国内发明专利拥有量突破400万件的国家,今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技术报告中,中国的排名在第11位,进入百强科技集群的数量连续两年位居全球第一位,今年达到26个。今年前三季度,全国高校、科研机构专利转让许可备案次数同比增长24.1%,取得了良好成效。

他表示,要更好激励高水平创新,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而科技成果只有实现产业化才能转变为现实生产力,这其中离不开知识产权。

西井科技副总裁,全球发展负责人孙驰告诉记者,西井科技作为一家中国的来自中国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也是新质生产力出海的代表企业,专利和知识产权布局对企业来说非常重要。“我们企业成立了知识产权委员会,内部设置了IP专员,公司的商务、产、研各个部门都配有知识产权大使。在海外也都进行了相应的知识产权布局。”他表示,科技公司本身的资产跟传统企业就不太一样,“我们的资产就是我们知识产权,知识产权在整个我们的布局上起到了很多综合性的作用。”

西门子医疗中国知识产权部总监柏亚军则表示,西门子在上海扎根30多年,最早从产品组装开始,2002年有了自己的研发,到2007、2008年左右可以将在中国产生的IP以中国公司的名义去申请专利,不再像以往那样都要转让给总部去申请。再到2021年,在中国产生的专利不仅是中国公司在中国申请专利,还可以去做全球布局。“中国知识产权整体的环境一直在变好,营商环境的改变,才能够让我们能够成功说服总部,将知识产权的国际布局能够放在我们在上海的公司来做。”他表示。

  == 上海将继续推进知识产权开放合作 ==  

申长雨表示,知识产权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制度供给,因为知识产权本身蕴含着三个重要机制:首先是一种新型产权安排机制。通过赋予创新成果财产权,明确创新成果的合法支配权、使用权以及通过技术转让获得收益的权利;其次,知识产权是一种创新激励机制,通过依法保护创新者的合法权益,充分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第三还是一种有效的市场机制,是知识产权在市场环境下,实现转移转化产生效益,推动发展,解决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知识产权也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技术供给。知识产权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和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一个国家的核心专利,知名品牌、精品版权、优质地理标志产品、高水平集成电路、高价值数据资源等知识产权,体现着生产力要素的发展水平,彰显着国家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文化软实力和综合国力,大力发展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是打造创新其主导作用的先进生产力的重要内容。

上海也在率先进行探索。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干事邓鸿森介绍,上海是中国首个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签署合作协议的城市,首次签约时间为2014。去年,更是进一步深化了合作关系。在知识产权教育领域,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与同济大学的联合培养硕士项目,已惠及近40个国家的近300名青年学子。

上个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绿色技术平台的加速项目在上海启动。这一全球绿色技术交流的核心平台拥有来自140个国家的13万项技术数据,是联合国系统中最大的绿色技术平台,中国一直是WIPO Green的重要支持者,已累计向数据库贡献了1万项技术。

据悉,上海也将继续打造知识产权保护高地,着力促进更高价值的知识产权创造运用,着力推进知识产权开放合作,支持WIPO仲裁及调解上海中心,国家知识产权运营上海国际服务平台等功能升级,吸引更多全球知识产权的专业服务机构落户上海,不断拓展知识产权国际合作的深度。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