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岁年轻博导的“传奇”何以复制?上海交大:“轻帽子、重里子”创新优秀青年人才引进机制
2024-12-05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谢谢《青年报》支持,我还是先安心把科研和教育工作做好。”这几天,27岁的张林峰成交大博士生导师的消息火爆出圈。这名1997年出生、今年6月刚刚在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获得博士学位的年轻人,现已担任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林峰完全在国内本土培养,没有任何人才“帽子”,何以被交大引进?记者从校方最新获悉,这正是交大打造“近者悦,远者来”青年人才发展沃土的真实写照,通过“轻帽子、重里子”的创新优秀青年人才引进机制,筑起这一“传奇”可复制的基石。

  ※ 年轻人快速获得发展机会 ※  

张林峰的研究方向为高效的人工智能(Efficient AI),包括大模型、图像视频生成模型、人工智能数据集的压缩与加速等。张林峰以主要作者身份已在国际高水平学术会议与期刊上发表二十余篇论文,被引用2000余次,担任NeurIPS、ICLR、ICML、CVPR、ICCV等多个学术会议的审稿人。同时,他的研究成果有着丰富的现实应用价值,成功把知识蒸馏与模型压缩推广到了二维检测、三维检测、多视角图像检测、实例分割、图像生成、视频超分等多种应用任务中,并在实际业务中进行部署应用,使得人工智能可以真正服务于人们的生活。

毕业时,张林峰放弃了多家企业给出的百万薪资,选择到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学院任教,开展科研与教育工作。张林峰认为,做科研是一件很好玩儿的事,而有一个好老师去引导非常重要。在清华时,他的导师就曾经很好地引导他的科学之路,因此,他也想为更多同学营造一个有趣、有意义的科研环境。他特别提及上海交大和学院在优秀青年人才引进和培育上的创新体制,让年轻人也有这样发展的机会。

“在上海交大,像张林峰这样的青年老师还有很多。”上海交大人力资源处处长谷国迎证实,学校勇于打破年龄、地域等局限,只为引进一批研究真问题、真解决问题的优秀人才。如今,上海交大通过简化校级引进流程,抢抓了大批优秀青年人才,平均每年通过授权方式直接引进的青年教师近百位。

  ※ 创新优秀青年人才引进机制 ※  

青年人才的引进关系到学校的未来发展潜力和科研能级的提升,是学校发展的重中之重。就此,上海交通大学在人才引进上“不看帽子看里子”,不唯文章唯实力,关注现在更关注未来,只要是学术科研的“潜力股”,只要能填补学科方向的“空白区”,不管是本土培养还是海外引进,学校都十分看重。

谷国迎介绍,以“公开招聘、竞争入职”为原则,通过青年人才岗位引进授权至学院的方式,由学院学术委员会直接把关面试,发放offer,学校职能部门把关无误后,正式录用,这大大简化了校级引进流程,抢抓了大批优秀青年人才。近两年,上海交通大学深化“人工智能+”复合研究探索,创建多学科交叉新兴学院体系,其中人工智能学院作为特区学院典范,通过人才专委会的创新模式,开辟了一条面向顶尖及杰出青年人才的识别、联结、引进、培育与评价的高速通道与独特机制。

新引进的青年教师往往会面临水土不服的“新手期”,如今,交大也在“见招拆招”,比如,设立校内青年人才“启航培育计划”,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新进青年教师可在首聘期内与学科方向、研究方向相近的教授进行双向互选,由师德高尚、学术造诣深厚的教授担任青年教师的学术导师,导师不局限于青年人才所在的院系单位。学术导师在青年教师第一个聘期内对其进行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引导和支持,让他们更好适应、更快融入、更优发展。

为了进一步提升优秀青年教师竞争力,创造有利于青年教师攀登学术高峰的制度环境,学校还设立“优秀青年教师破格聘任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即“脱颖而出”机制,每年上半年为青年人才额外设一次“打擂台”机会,鼓励贡献突出、潜力巨大的优秀青年教师不受学校常规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申请年限限制,提前晋升。“脱颖而出”机制于2018年正式启动,2019年完善规则,截至目前已有110余位青年才俊“脱颖而出”,最年轻的青年教师晋升时仅33岁。

  ※ 建设基础研究人才强磁场 ※  

上海交通大学第五届“致远”国际青年学者论坛上,秉持“人才强校”战略,学校向海内外优秀青年学者全方位呈现上海交通大学在人才发展方面的独特优势与坚定决心。

如何更好地评价人才、让每一位青年人才都可以找到自己发展的路径,也一直是上海交通大学所思考的重要命题。李政道研究所、变革性分子前沿科学中心、张江高等研究院等都是一批新型研发机构,根据特点,学校就此大胆探索,对标校内预聘-长聘体系师资队伍建设方案,构建“小而精”的高水平科研队伍,完善并畅通高水平科研人员的发展路径。通过优化资源配置,确保每位科研人才都能在最适合的领域内发光发热,有效弥补了以往科研与教学任务分配上的潜在不平衡。

原始科研创新和成果突破是学校竞争力的根本,上海交通大学思源研究院于去年正式揭牌成立,研究院设置“思源学者”岗位,重点引进海内外在基础研究和交叉科学领域产生较大影响力或发表重大研究成果的优秀青年人才,兼顾校内特别优秀人才,并为其提供宽松的科研环境和长周期稳定的经费支持,让更多的青年人才敢坐科研“冷板凳”、勇攀学术“无人区”、产生重要的原创颠覆性成果。

吸引人才的关键因素,不仅仅是待遇、经费支持、实验室等“硬”条件,还有学校管理模式、服务理念、全方位保障等“软”环境,校方介绍,将进一步提高人才的归属感、成就感和幸福感,真正构造让人才“引得来、留得住、发展得好、无后顾之忧”的制度体系和生态环境。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