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更多年轻新生力量加入“新时尚”,浦东这些垃圾分类优秀志愿者获表彰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图
自2019年浦东新区开始实施垃圾分类以来,居住小区分类达标率从《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施行前的15%提高到了如今的95%,这其中,离不开志愿者的努力。12月5日下午,浦东新区2024年度垃圾分类志愿服务表彰活动在东岸滨江“16号望江驿”再生浦东新区垃圾分类宣传基地举行。这场颁奖礼,不仅仅是颁奖,更成为了一场如何让浦东的垃圾分类做得更好的“意见征询会”。让更多年轻的新生力量加入到垃圾分类志愿服务中来,成为不少获奖者的呼吁。
在这一由上海市浦东新区生态环境局主办,上海市浦东新区废弃物管理事务中心、上海金桥再生资源市场经营管理有限公司承办的颁奖活动现场,长期辛勤奋战在浦东垃圾分类工作一线的志愿者、服务单位等先进典范被表彰,包括36家“垃圾分类志愿服务先进集体”、108位“垃圾分类优秀志愿者”以及3家“垃圾分类志愿服务优秀组织单位”。
“志愿者是社区治理的重要力量。”西三里桥居民区的代表这样表示。拥有6个自然小区,7个垃圾投放点,涵盖高层、多层及上世纪70年代的老旧小区等多种类型的西三居民区,居委通过定期召开垃圾分类专题会议,实行分类施策,精准管理。在这里,活跃着一支60余人的垃圾分类志愿者队伍。有20多名优秀志愿者坚守在各个垃圾投放点,指导居民正确垃圾分类。“从居民区的角度来看,未来要推动垃圾分类工作更进一步,还需要提高‘四率’:辖区的‘知晓率’、志愿者的‘管事率’、居民的‘参与率’、保洁员的‘实效率’。”
陆家嘴街道志愿服务大队获得了优秀组织单位奖,这支成立4年的队伍在去年也获得了“上海市优秀垃圾分类志愿服务大队”荣誉称号,67名志愿者有不同年龄层次,不同文化背景,但都坚持长期在陆家嘴街道区域宣传生态环保、垃圾分类知识和理念。成立以来已组织并参与各类生态环保志愿服务活动420余场,累计志愿服务总时长23880小时。针对陆家嘴的区域特色,今年还推出了垃圾分类志愿服务品牌项目如“零废咖啡节”、“人民城市 文明风采”等活动。就在上个月,志愿服务大队组织青年志愿者20余人,深入各社区、各商业楼宇设点,开展“分类新时尚”进社区进楼宇宣传活动,让更多年轻人成为垃圾分类志愿服务的主角。
来自东明路街道金橘新苑居民区的朱惠明是垃圾分类优秀志愿者获奖代表,他从2018年退休后一直热心参与小区各项志愿活动,6年来从不缺席,渐渐带动原先对垃圾分类不理解的人,成为垃圾分类的参与者。他也感觉到,这五年来,通过党建引领,物业配合,以及志愿者的宣传引导下,越来越多的居民都成为垃圾分类的执行者和监督者。“看着小区的垃圾投放点从几个垃圾桶变成投放亭,再到现在的智能垃圾房,投放环境是越来越好了。我也会一直坚持,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公共场所,都会把垃圾分类当做一种日常习惯。”
作为垃圾分类志愿服务第三方组织代表,浦东新区垃圾分类志愿服务支队队长戚灵晗则更多地提出了对未来的建议和想法,他建议要进一步扩展垃圾分类的精细化分类程度,不断补充志愿队伍和分类培训的需求断层,打造垃圾分类、资源循环的良性互动链。
“放眼生活中,确实还存在部分垃圾分类不明确,边际感不强的待改进点。比如手机数据线、充电器、遥控器等小件电子废弃物确实存在丢弃时边际感不明确的困扰,不像大家电有明确的回收方向。因此建议可以把散件电子废弃物作为完善垃圾分类的一个重要突破口。”戚灵晗表示,而在志愿队伍和分类培训上,他则建议可以以5年为一个周期,在校园等地开展一系列的环保生态教育行,吸纳更多新生力量,志愿者队伍组成也需要从原先简单粗放型转向更多有专业思考、有创新思维的年轻人,推动垃圾分类往更时尚、更具技术含量、更精细化的层面良性发展。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