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优秀网络作家来上海上课,“人工智能可以为作家做什么”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网络作家就应该经常出来学习,在家里闭门造车,是写不出好的作品的。”著名网络作家、上海网络作家协会会长“血红”对记者说。此次网络作家研修班汇集了全国130位优秀网络作家,而学习成果会逐渐在他们的作品中体现。
作为中国作家协会培养网络作家的一个重要机制,此次研修班学员可谓优中选优。其中,中国作协网络委员会联系文学网站推荐学员47名,阅文集团27名,七猫中文网35名,上海网络作协、华语文学网和上海大学中国创意写作中心21名,一共130位。值得一提的是,学员中不仅有来自中国的网文大咖,世界华语文坛也有作家加入,比如来自新加坡的网络作家“不知春将老”。
此次研修班为期9天,12月5日结业。在这段时间里,共有9位名师授课,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来谈时代对于网络文学发展的影响。小说家、上海作家协会副主席潘向黎8月刚刚推出《人间红楼》一书,对《红楼梦》进行了视角独特的解读,引起读者关注。在潘向黎看来,网络文学也是中国文学的一部分,所以网络文学也应该从中国古典名著里获得滋养。在她看来,《红楼梦》最大的描述,就是其“不确定性”和“人间性”。“不确定性”源自于《红楼梦》的残缺之美,也就是后40回曹雪芹没有写完,或者写完了人们没有看到,这就使得作品有了无限的遐想空间。而“人间性”就是在强调,人生,哪怕是苦难曲折的人生都是非常的值得的。写作就应该写接地气的这些。
小说家、复旦大学教授王宏图则带来了“从哈姆雷特到‘地下室人’——近代欧洲文学中个体形象的发展与演变”的讲座。相比潘向黎的中国古典主义,他是从西方小说里寻找灵感,希望给中国网络作家们以启示。在王宏图看来,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只要写小说有一点是共通的,就是对主人公思想和意识层面的不断发掘,写的都是人性。特别是对人物心理的把握必须精准而深刻。
小说家、上海作协专业作家小白的讲座也很有意思很及时,说的是“小说也是生成的——人工智能可以为作家做什么”。在小白看来,现在人工智能已经成为很多作家的辅助写作的工具,而且人工智能对于人的想法的分析可能远比作家本人要深入细致得多,所以在写作的过程中,一味地排斥人工智能并没有必要。“人工智能必然会改变我们整个社会的结构,改变我们认知世界的方式,改变我们头脑的思考、记忆、推理,所有的方式都会改变。”
记者了解到,除了讲座之外,此次网络作家的研修班还组织参观走访了上海的一些地标。他们走进中国商飞,看大飞机,看中国高新科技的发展;一起走进中国航海博物馆,看航海波涛汹涌的发展历程;他们还一起参观中共一大会址、二大会址、四大纪念馆、左联纪念馆,在党的诞生地上海,进行沉浸式红色足迹寻访。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