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吃“谷”可被圈住,别被困住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张逸麟
“谷子”(Goods)近年来在青少年群体中形成一股热潮,联动二次元,扩大朋友圈,主打一个取悦自己,自由自在。
整个2024年,是谷子经济爆发式增长的一年。上月末谷子版块连续数日猛涨,震惊了A股市场。谷子经济拯救老商场的词条也频繁登上热搜,例如著名的郑州的大上海城,电梯停运,墙面斑驳,也无法阻挡年轻“谷”民们在“谷子”商铺聚集。Z世代注重情绪价值,吃“谷”不但集合了悦己消费和惊喜经济,同时也有社交属性,同好者构建圈子,有不少“谷”民表示,花钱买的就是陪伴。
谷子经济不仅仅是单纯的市场行为,二次元角色的文化导向和文化输出都有深层次含义,尤其是随着国漫、国游的兴起,本土高质量二次元IP不断涌现,并积极和传统文化结合,在全球范围实现传播,这也是谷子经济的文化自信和市场前景。面对巨大的蓝海,各路资本纷纷涌入,一年来“谷子”铺不断扩张,产业规模也水涨船高。
有业内人士表示,中国泛二次元群体接近5亿人,“谷子”前景无可限量,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不断开发新的高质量IP,提高“谷”民的消费选择和消费体验。但由于利润空间很大,有些商家或群体不在关注市场供需,而把注意力放在了投机与炒作上。
一些官方售价40元的产品,在二手市场被炒到2.4万。某著名IP的一枚“吧唧”(烫金徽章),居然在二手市场以8.3万成交。这些现象不得不让人们为情感消费注入理性,以平常心看待“炒谷”现象。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曾兴起过一场集邮潮,当时的热度毫不亚于如今的吃“谷”,一张香港回归的金箔小型张,面值50元,官方售价120元,却被二手市场一度炒到近千元,结果这张邮票最终发行量高达2000万,其价格也灾难式地回落,最终跌破发行价。时下一些名“谷”也被炒到高价,随后商家扩大销量,导致价格回落,血本无归,吃“谷”最终吃成了“韭菜”。
作为“谷”民中比重巨大的青少年群体,不仅消费力受限,消费观也尚未成熟,容易出现跟风从众心理,更需要理性引导,帮助他们在吃“谷”时建立独立思考能力,安全防范意识,以及自信的社交观念,以免被攀比心驱使,陷入盲目消费的困境。
近来兴起的诸多“谷圈”,开始呈现出低龄化、饭圈化的趋势。某些“谷圈”内一大堆二次元术语,以贴高价名“谷”为荣,并以此形成所谓的“鄙视链”,充斥着霸凌和阴阳怪气。一些“饭圈”乱像无障碍的平移到了“谷圈”,也难怪不少“谷”民非常反感的表示,入“谷圈”简直是花钱找罪受。
社交不可避免的会去“求认同”,但吃“谷”的本质是取悦自己,而非迎合他人,消费“谷子”看重的是文化内涵,是情感寄托,而非价格比拼。对于那些三观扭曲的所谓“谷圈”,果断退圈退团。
无论“谷”还是“饭”,都是当代青少年群体的精神食量。吃“谷”也要吃的安全、理性,冷静看待“炒谷”现象,拒绝畸形的“谷圈”文化,明晰看清“谷子”价值,以免因为盲从攀比心理困在“谷”堆中,失去了自由自在的消费乐趣。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张逸麟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