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公园里来了一群新朋友,这里的城市生态迎来了新的里程碑
2024-12-13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杨力佳/文、图 (除署名外)

“你看到树枝上面挂着的那一团‘泡沫’了吗?那是中华刀螳的育儿室,螳螂宝宝们就是从这样的卵鞘里孵化出来的。看上去是‘泡沫’,但其实有足够的硬度,有着极好的保温、保湿功能。”虽然这几天气温骤降,但是在和平公园自然中心里依旧生机勃勃,漫步在生境小径,主理人魏宇宁欣喜地告诉记者,今年,除了引入野放的狭翅刀螳、中华刀螳这两种上海本土的螳螂成功自然繁育之外,和平公园里还来了一群新朋友,这表明,经过一年的努力,这里的城市生态迎来了新的里程碑。

  为何是上海本土螳螂?  

“昆虫虽然小,但是对生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螳螂被称为‘昆虫界之虎’,处于昆虫界食物链顶端,所以,它们能够完成整个生命周期的地方,也就意味着这里的生态系统比较健康。”魏宇宁说道。

螳螂的寿命一般是一年,喜欢生活在长有高草和树木的荒地,而随着城市里土地的开发,它们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数量正在迅速减少。

和平公园自然中心野放项目中自然成长到成体的狭翅刀螳。受访者/图

魏宇宁发现,有一些螳螂爱好者会去采集螳螂卵鞘,上海分布的几种原生螳螂,一个卵鞘里一般会有一百至三百颗左右的卵,爱好者们将它们带回家后往往因为无法顾及所有的螳螂宝宝而产生很大的损耗,对本不繁盛的上海螳螂种群而言非常可惜。所以,去年的这个时候,自然中心联合了两位年轻而资深的螳螂爱好者,将他们所采集的40多个螳螂卵鞘和工作人员采集的30多个螳螂卵鞘共同组成了第一批在这里繁育的“种子”。

说到这里,魏宇宁从柜子里拿出了一组用已孵化的螳螂卵鞘空壳制成的标本,她告诉记者,其中的狭翅刀螳、中华刀螳、广斧螳和棕静螳是上海本土螳螂,在此次采集的螳螂卵鞘中全都涵盖了。随后,她又拿出了一大一小两个螳螂卵鞘,“别看它们差别那么大,其实都是广斧螳的卵鞘,大的采集自浙江山里,小的采集自上海郊区,可见生境优劣对它们的影响。另外,从全国的统计数据来看,中华刀螳的个头其实应该是所有本土螳螂中最大的,但是它们对生境里食物量的要求比较高,目前,就整个上海的平均水平来说,它们的个头普遍偏小。所以,这次引入野放的成功还只是第一步,在城市生态方面,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各种螳螂卵鞘标本

据介绍,这次采集的螳螂卵鞘,主要来自嘉定、金山、宝山等一些正被开发或已被开发的荒地区域,其中,广斧螳的数量是最多的,可是,却尚未发现其在自然中心走过完整个生命周期,在五龄后就鲜有记录了。“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今年台风比较多,自然中心周围不少乔木的树枝都因安全考虑进行了深度的修剪,而这些乔木正是广斧螳的栖身之所;二是公益科普课程上对它们介绍较多,不少市民来自然中心参观的时候自行抓走了不少,让广斧螳的数量再度下降。“魏宇宁说道,“在此也呼吁一下,这里的自然生态还是个‘小宝宝’,需要所有人一起守护,还经不起开发和利用。欢迎大家来自然中心多观察、多记录,避免干预和破坏。”

为了让更多市民,尤其是小市民拥有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环保理念,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之道,在虹口区绿容局的支持下,魏宇宁联合团队小伙伴们以“荒地‘市民’保卫战”为主题,开展保护螳螂的自然教育,这套“城市生态行动官“系列的公益课程还获得了2024上海自然教育创新大赛二等奖。

  为何种植上海原生植物?  

“荒地‘市民’保卫战”共分四节课进行,包含三节课堂学习和一节真实的户外生态改善实践课程。其中有一节课,模拟了荒地改变为绿地的过程。孩子们很快发现,当荒地上的原生植物消失,虽然铺上了草皮、种上了美观的园艺植物,但是这些绿地植物并不能替代原本植物的生态功能,无法继续供养和维持食物链网的消费者(比如蚂蚱、蝉等),而消费者消失后,食物链中的捕食者也会逐渐消失(比如螳螂、蛙类、棕背伯劳鸟等),整个荒地食物链网也就分崩离析了。

“本次课程并非虚构,也不是演习,而是基于这些采集到的失去了家园的螳螂卵鞘。按照计划,我们在自然中心会投放10个螳螂卵鞘,我们也提前为即将出生的2000只螳螂宝宝准备了更好的生态环境,今年3月我们在自然中心的漫野园新引入了40多种上海和周边华东地区的原生植物,其中30多种还是在本市公园里首次集中种植。” 魏宇宁说道。

漫步在漫野园,看着植物的模样和名牌:三白草、千里光、南丹参……明明是上海土著,却让人感到如此陌生,原来,其中的很多种类在如今的自然环境中已经很难找到。而一些耳熟能详的种类,在市区公园又极少能够见到。“比如,上海本土的狗尾草和细叶芒,都是两种刀螳喜爱躲藏、伏击捕食的‘家’,我们观察到这两种刀螳最爱吃的就是这两种禾本科植物吸引来的上海本土昆虫稻缘蝽。”魏宇宁介绍说。据介绍,后续还将逐步增加更多原生植物种类种植,通过科学观察其生长情况,评估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在获得良好效果的基础上,也将在和平公园的其他合适区域进行推广。

“让我非常感动的是,课程结束后,还不断有孩子发信息给我们,分享自己觅到的一些栖息地,经过评估后,我们把一定数量的螳螂卵鞘给到这些孩子,让他们带去复兴岛、崇明岛等地投放。这样有益于帮助生活在上海,割裂了栖息地又不善于远距离飞行的螳螂们进行上海小种群间的基因交换,有利于物种长远的发展。这样的自然教育也像种子一样,让亲身参与建设美好生态家园的希望与力量在孩子们的心田生根发芽,在未来继续履行着‘城市生态行动官’的职责。” 魏宇宁表示。 

  神奇动物在哪里?  

边走边聊,不知不觉中就来到了自然中心的观鸟区域。记者发现,这里新放了一个指示牌,上面写着:白腹蓝鹟。这种小蓝鸟,夏天常驻东北或西南的山地,冬天则飞去海南。今年春天的鸟类迁徙季,在漫野园北侧的小竹林里曾经出现过它们的身影,这也是自然中心成立以来第一次观察到这些小家伙。

这也激起了记者的好奇心:去年,相关的生物多样性调查报告显示,在和平公园里共记录到多个动物类群共130余种,那么今年呢?魏宇宁透露,截至目前,新记录到的共计有31种,包括昆虫和鸟类。在自然中心的正门,记者看到了一系列兴趣小组(植物类、昆虫类、爱鸟类等)的招募海报,像白腹蓝鹟、黄尖襟粉蝶这样颜值爆表的新朋友还自然而然地当上了各个兴趣小组的代言人。

白腹蓝鹟。吴天任/图

“5月底6月初,和平公园里有大杜鹃驻留了一周的时间,每晚都能听到它那充满特色的‘布谷、布谷’的叫声。因为它对生境的要求较高,又是以昆虫为主食的鸟类,市区公园里极少出现大杜鹃驻留多日的记录,可见和平公园作为上海生态踏脚石的功能得到迁徙鸟儿的认可。”魏宇宁说道。展望2025年,当记者问到是否会致力于完成其余两个种类的螳螂的全生命周期工作的时候,魏宇宁摇了摇头:“我们之所以会帮助这些螳螂卵鞘搬家,是因为我们发现,它们之前所在的栖息地已经不再适合生存,而不是‘集邮’的心态,所以,并不存在明年一定要完成另外两个种类的全生命周期的KPI。不同种类螳螂的生活环境偏好、食物要求、在同样天敌压力下的繁殖难度都是不同的,以这次为鉴,目前看来,自然中心的条件不太适合棕静螳在这里生存,自始至终,数量一直极小。而广斧螳其实是有潜力的,所以我们希望明年广斧螳也可以在这里安家。”

明年,和平公园自然中心将开启与周边学校的合作,并继续在社区活动和亲子活动上深耕,将生态理念的种子种到更多人的心田。记者了解到,今年,和平公园自然中心及周边区域获批成为绿色防控示范区,进一步为保护城市绿地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提供了有利条件。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杨力佳/文、图 (除署名外)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