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上海|AI创业路,遍地是黄金?我们和五位青年创客聊了聊
2024-12-24 青年

一名女士在消费电子展上体验智能科技。

青年报首席记者 范彦萍 实习生 张振宇/文  新华社/图

打开社交媒体,诸如“AI创业,年入百万”的帖子似乎不计其数。

创业,意味着不用看老板脸色;年入百万,意味着财富自由。光是这两点,似乎就能吸引无数年轻人争先恐后地扎进这个赛道。但当大家真的“迈出最后一步”时,不少人又开始迟疑了,AI赛道真的遍地是黄金吗?

我们与五位站在AI风口的青年创客们聊了聊,他们均表示,大风刮来之际,只有最具独特性才能飞得更高。

  关于赛道  

找准自己的专属赛道,闯出一片天

如果说2023年被誉为“AI元年”的话,那么2024年就是AI应用元年。

虽说创业已有近10年,但OpenSpot AI的CEO倪健峰正式在上海成立AI相关公司是在去年。当OpenAI重磅推出ChatGPT时,他觉得AI时代终于来临了。

同样有这一感觉的还有上海喵吉托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萌爪派对)CEO李驰、南京超级头脑创始人张泽伟、上海同源创想联合创始人于仕杰和加拿大JustSayAI联合创始人苏辰。他们和AI相关的公司成立时间均只有一年左右。

在进入AI领域创业前,他们或在从事人工智能相关领域的创业,或在互联网大厂从业。AI的大风刮得正盛,让他们纷纷离开了原来安稳的位置,投入这一全新领域。

倪健峰是受访的AI青年创客中为数不多的做互动生成引擎的。这意味着他要比其他AI垂直赛道的创客们花更多时间和精力进行钻研。

从大一在海外留学时,他就和几位合伙人达成了共识:未来一定要创业。

回国后,他和几位合伙人在大厂待了三年,于去年年中选择来到上海,作为梦想启航的地方。

倪健峰进入的AI应用赛道看上去有些高大上,他参加徐汇创青春大赛时提交的产品简介是这样的,“产品致力于为生态提供首个人人可用的AI 3D互动生成引擎,确保人人可制作3D互动内容与无限制分享,对于没有3D的用户我们提供当前市面效果最真实的手机扫描与模型优化算法……”

他告诉记者,过往将短视频制作成3D互动模块,成本非常高。一个小产品可能就要花费几万元甚至十几万元。而他们公司的产品可以把成本降到十几元,未来人人可制作3D内容。“3D AI的应用场景十分广阔,打个比方,以前人们装修时想买洗衣机,需要用皮尺丈量,但通过3D AI,可以1:1将心仪的洗衣机复刻到虚拟的家中,用户还可以在虚拟世界中把洗衣机打开,进行交互。AI销售还会针对用户的需求做讲解,形成全新的营销模式。”

经历了无数次失败后,倪健峰率领的团队攻克了数据兼容性低的问题,自研了一套人人可用的系统,哪怕是发二维码给老人,通过手机也可以完成分享。

如果说倪健峰选择的是研发赋能各行各业的AI系统的话,那么李驰、张泽伟、于仕杰从事的领域则更为垂直。

本科主攻数学、统计专业,毕业后从事AI、游戏相关工作的李驰一直在蛰伏等一个创业机会。ChatGPT的出现让他看到了曙光,“机会来了!”

李驰所在的团队开发了一个AI社交游戏平台——萌爪派对。玩家可以扮演一个卡通动物,和AI小伙伴互动,解锁各种社交特权和游戏玩法。“AI NPC的出现颠覆了传统游戏,使得游戏更加拟人化。和AI小伙伴一起种田、钓鱼、聊天,它们会记录你的喜好,有学习能力,打游戏的水平也会共同提高。”

AI进入游戏并非李驰的专利,他表示,现在无论是大厂还是小企业都在做这方面的尝试。大厂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试图让游戏和AI结合起来。“我们做的则是社交化轻量游戏,和大厂形成差异竞争。”

和李驰一样,从事人生数据库建设的张泽伟避开了越来越卷的数字人赛道,而是在这个赛道中跑出了一个专属垂直赛道。

大学时主攻数字媒体专业的他早在2012年大二时就踏上了创业路。他的第一个创业项目是制作H5小游戏。在游戏设计中张泽伟需要让游戏中的配角根据玩家输入的指令智能化做出反应,由此接触到AI,尽管彼时的AI还不那么智能,他心中隐隐觉得这会是大势所趋。

2020年,张泽伟决定全身心地投入AI领域创业。今年3月份成立“超级头脑”前,他的创业方向为人工智能教育。

有一天,他接到朋友电话称自己父亲去世了,考虑到奶奶已经90岁高龄,怕老人接受不了打击,希望张泽伟帮他做一个父亲的数字分身,给奶奶打视频电话报平安。“说实话,当时我犹豫了很久,此事可能涉及伦理问题。但架不住这么多年交情,我还是答应了他的请求。”

最终,朋友父亲的数字分身成功“骗”到了老人。当老人脸上绽露笑容的瞬间,张泽伟意识到自己做的事挺有价值。慢慢地,为逝者建立数字分身成为了公司一项主要业务。随着业务越做越好,张泽伟数次登上过热搜,公司名声大噪。

“现在我们在做人生数据库。将人的思想、记忆复刻下来,上传到云端。”张泽伟告诉记者,数字人只是一个外形,人所承载的记忆,陪伴功能才具有更大的意义。“这也是我们区别于其他数字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于仕杰的AI创业项目也是和人有关。大学专业学的是核物理的他毕业后换过多份工作,最后阴差阳错成为微信的产品经理。一次和同事的聊天,让他嗅到了商机。对于服装行业的电商来说,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经济成本拍摄模特照。而AI生成图片的成本可能只有传统拍摄模式的零头都不到。

“通过这个产品,我们可以让使用者直接看到实物衣服穿在身上的效果。打个比方,对方描述了想要到雪山旅游的需求后,直接可以看到自己在雪山下的穿搭照片。”于仕杰表示,目前市面上比较常见的AI+服装应用大多是制作商家模特图,C端的赛道竞争者并不多,这也给了公司发展的空间。

达观数据副总裁高翔认为,现在AI的创业模式是跟着技术趋势走。对创业者的要求不是踹门,而是门被一脚踢开后,要马上蜂拥入门。“和过去创业模式不太一样的是,过去要讲究技术如何变现,如何产生价值让客户买单。现在开源的大模型降低了技术门槛,在技术环节创业者未必需要百分百自研,而是如何利用技术让想法尽快落地实践。”

高翔比较看好的是小而美的公司。“AI技术的推广让创业不再变成大家抢一块蛋糕,一块蛋糕就那么大,而AI让这个市场变成100块蛋糕。AI可应用在很多细分行业和方向,作为创业者要扩大视野,想想哪些细分领域赛道还不是那么拥挤。”

在高翔看来,如果说大厂是大动脉的话,AI领域的小微企业就是毛细血管,毛细血管之间可以互相合作。

在一场互联网峰会上,观众与AI数字人互动。

  关于盈利  

并非所有赛道都赚得盆满钵满

作为AI领域的创业者,倪健峰表示,自己已经感受到了这个行业的火爆。“可以说,今年是AI垂直领域应用的爆发年,大家都在尝试将大量的AI应用普适化到每个人的生活中。”

站在风口上,周围是数不胜数的诱惑,眼看着公司无法在短时间内获得巨大收益,倪健峰没少挨各种冷脸。夜深人静时,他也曾思索是否要赚笔快钱证明给周围人看。但他还是选择抵住诱惑,“有的创业者喜欢赚快钱,我则喜欢延迟满足。我想要探究这个行业到底发生了什么。想要知其果,更知其因。否则就容易发生一窝蜂而上,最后从高处跌落的情况。”

虽说只有27岁,但创业的这一年来倪健峰头发已近花白。从起初的焦虑到如今的平静,他熬过了一个又一个辗转反侧的夜晚。

这一年很短,这一年也很长。他希望像偶像雷军那样踏实地走下去,而非做一锤子买卖。“目前,我们的产品经历过市场验证已经对外销售了。现在最要紧的是扩大规模,做标准化服务这件事。”

“AI何时成为风口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风不是一家公司吹起来的。但如果真的站在风口上,我希望自己是吹得最高的那头猪。”倪健峰说。

同样秉持“不想赚快钱”理念的于仕杰坦言,从决定创业的那刻开始,就已经做好短期无法盈利的准备了。“虽说目前项目有些微薄的收益,但和上百万元的启动资金比,实属杯水车薪。由于目前普通用户对AI产品的付费意愿较低,团队在商议后决定暂时关闭微信小程序运营,将更多精力放在和企业客户的对接上。”

对于暂时无法盈利这件事,另一位AI创客李驰的观点是“对淘金者来说,卖铲子的人可能比自己先赚到钱”。他认为,早期一些AI工具使用者利用信息差用AI卖课、写书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专注于自己产品打磨的淘金者才能赚到最多的真金白银。

李驰给记者发来了游戏截图,并透露说,目前萌爪派对已进入内测阶段。游戏的盈利模式很清晰,未来将通过游戏中的商城售卖服装、角色、月卡等。

张泽伟是几位受访的AI创客中少数能赚到钱的。他透露说,尽管公司成立还不到一年,但目前的营收已经达到了1000多万元,净利润高达几百万元。“我们坚定选择了自己的赛道后,各种场景纷纷冒了出来。有很多合作伙伴慕名找上门,让变现变得容易了。”

在盈利的同时,张泽伟强调说,很多时候,公司是无偿服务于客户的,比如说烈士、对社会有重大贡献的人士、绝症患者、留守儿童等。

环顾周围的同行,张泽伟表示,“大部分同行想要盈利比较难,我们是活得比较好的那一批。一方面源于我们选择的赛道没有那么卷,另一方面源于我们的优质服务。”

打开社交媒体,将“AI”作为关键词搜索,诸如“AI创业,年入百万”的帖子数不胜数。但事实上,受访的创业青年均不约而同表示,“不能只看见贼吃肉,而不看见贼挨打。”

看似AI工具的问世正逐步将AI创业的技术门槛降低,吸引了一些创业者入局,希望在AI时代实现财富自由。但在苏辰看来,AI时代的创业并没有拉低创业门槛。

作为一家主营业务是通过AI帮助企业赋能的公司主理人,苏辰却在社交媒体上开设了一个名为“AI下头指南”的视频合集。很多人不理解他的所作所为,认为这是将潜在的客户拒之门外。

之所以频繁地发“劝退帖”,苏辰的观点是:创业的核心仍是考验创业者人(人才)、财(财务)和务(业务)三方面的能力。但很多创业者没有过这三关,只是看到了技术门槛被降低的这一面,就冲进来了。

“AI的出现让生产工具的成本变低了,但是创业者对产品定义的能力、创业者原本在行业的积累怎么变成AI能够理解的语言,再去服务客户,都是核心竞争力。很多创业者并不具备这种能力。”苏辰也遇到过不少创业者怀着一腔热血创业,将产品变现能力置之脑后,最后账上的资金越来越少,只能宣告破产。

在第七届进博会技术装备展区的“AI+文物修复”技术展示。

==   对话   ==

上海市人工智能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党赞:

梦想虽美,现实残酷

——AI创业之难远超想象

青年报:在不少AI创客眼里,今年是AI应用元年。目前上海的AI创业公司有多少?从业者面临的普遍困惑与机遇是什么?

党赞:人工智能正在深刻改变各行各业的格局。上海人工智能产业规上企业从2018年的183家增长到2022年的348家。尽管AI创业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创业者们却常常面临诸多挑战。在我们协会接触的AI创业者中,面临的“融资难”“用人难”问题最为突出。

融资难方面,AI技术的前期研发投入巨大,且回报周期较长。今年行业中提得比较多的像“万卡集群”这类AI Infra(人工智能基础设施),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投资人一般更倾向有初步成果的、能有稳定收益的项目。对早期的AI创业项目比较谨慎。其次,AI领域的竞争异常激烈,市场上有大量初创公司,投资人在选择投资对象时往往更加挑剔。创业者不仅需要具备强大的技术实力,还要有清晰的商业模式和市场前景。我们接触下来的AI创业者,大部分是技术导向的、学术能力强的。但是在商业化、市场化方面相对薄弱。这进一步加剧了融资的难度。

融资难之外,AI创业者还面临着用人难的困境。AI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极为旺盛,但高端人才却供不应求。不仅有大型科技公司在争夺人才,还有其他初创公司也求贤若渴。为了留住人才,AI创业公司往往需要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和福利,这也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此外,AI产业需要大量的复合型人才。AI技术涉及多个学科交叉,要求从业者具备深厚的数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等知识背景,这块人才在应用落地方面最为紧缺。

机遇方面主要有两点。一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大爆发,二是我国在人工智能产业政策上的发力。

2024年,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创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从技术层面来看,生成式AI(AIGC)、通用人工智能(AGI)、具身智能和AI Agent(智能体)等领域的突破性进展,为创业者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场景和创新方向。

我国在人工智能政策上也频繁发力。国家层面,“人工智能+”行动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上海作为我国人工智能产业的重要高地,积极响应国家政策,重点支持“5+6”垂直领域重点布局。此外,上海还通过设立产业基金、提供财政支持和优化统计监测体系等措施,为人工智能创业企业提供有力支持。

技术爆发、产业政策引导,加上人才、资本的全面配合,共同推动人工智能产业迎来新一轮发展,为AI创业者带来新的契机。

青年报:AI风口到来,让不少年轻人蜂拥创业,网上更盛传“一人AI公司”年入百万元,目前这个行业真的如外界盛传的遍地是黄金吗?

党赞:AI创业成为了许多年轻人追逐的梦想。梦想虽美,现实却残酷。实际上,AI创业的艰难远超想象。从协会了解到的AI创业者群体而言,他们每周有超长的工作时间,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

一方面,AI创业技术门槛依然较高,尤其对于那些希望在大模型、微调、推理优化等领域有所建树的公司来说,深入的技术理解和编程能力依然是必不可少的。

另一方面,AI技术发展迅速,新算法和框架层出不穷。创业者必须保持持续学习的能力,才能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否则很容易被淘汰。

此外,AI创业需要天时地利人和。一方面要找准市场定位,另一方面也要选择正确的技术路径。

市场定位上,AI技术的应用场景虽然广泛,但每个细分领域都有其独特的挑战和门槛。创业者需要了解市场需求,结合自身技术团队优势,找到适合自己的赛道,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此外,AI创业还需要结合考虑市场性因素,如客户的接受度、解决方案定价合理性等。

技术路径选择上存在不确定性。在不同技术路径上的发展节奏,完全有可能是你追我赶的。今天A路径发展效果更好,明天B路径就弯道超车,方案更优了。技术或者市场淘汰风险长期存在。

青年报:协会有无推出一些举措,帮助AI从业者?

党赞:协会人才工作委从“选用育留”四方面推出举措为AI从业者提供人才支持。

在选才方面,协会每年积极选拔优秀AI从业者人才,打造领先的AI人才梯队。人才选拔方面,协会参与人工智能中高级职称评审、人工智能训练师职业技能认定等工作。积极参与国家和市区的各类人才计划工作中。对校园人才选拔方面,我们参与高校AI人才招聘会、伯乐校园行、AI大厂走进校园。今年协会在WAIC上开展了“千岗直招”活动,共发布了1600多个人工智能岗位。

在育才方面,协会为AI从业者提供了“产学研用”各类培训契机。例如高级研修班、AI夏令营、参访游学。让AI从业者走出去与海内外同行深入交流。此外,协会参与了多本教材的出版,增进AI从业者对人工智能的系统性学习。

在用才方面,协会积极参与大师工作室、首席技师等推荐评选工作。参与组织包括人社、总工会的各类人才赛事。

在留才方面,协会每年会开展人工智能领域的产业人才调研,了解AI从业者对政策的具体需求,为他们提供跟踪性服务,包括为人才提供落户、安居等服务。

创业孵化方面,协会通过运营张江AI驿站,帮助AI创业者进行早期项目孵化。企业服务方面,则通过政企服务部,搭建各类服务平台,为人工智能企业提供各类服务,为人工智能企业健康发展提供全面支撑。

青年报首席记者 范彦萍 实习生 张振宇/文 新华社/图

策划:高玲

编辑:郭佳杰 张红叶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