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可以吃”“可以玩”的剧场,这届年轻人解锁沉浸式演艺next level!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冷梅
以往的剧场空间总是“高高在上”,谢绝饮料和餐食。可是,这种规矩正在不断被打破。如今,会玩儿的、懂年轻人的文商旅融合业态正在激活剧场空间的更多可能性,同时满足社交、餐饮、citywalk、娱乐、心理疗愈、科技元素……思维模式被打开,剧场空间八面玲珑,似乎只有想不到,没有什么做不到,细数今年上海的沉浸式演艺新业态正在奔向next level。
◇ 走进“可以吃”的剧场,会玩儿才是硬道理 ◇
2024年12月21日,上海开心麻花大三角剧场在新晋网红商业体西岸梦中心迎来了开幕首秀。与此同时,沉浸式带餐喜剧《偷心晚宴》驻沪首演也正式和观众见面。“可以吃”的剧场,噱头不小。看看喜剧,热热闹闹吃吃饭,同时还能满足年轻人的社交属性……这些关键词让大三角剧场在内测开票便迎来了“大客流”。
一位参与内测体验的年轻观众告诉记者:“开心麻花的小剧场空间,我一直超爱,常常和朋友按图索骥一一打卡。很多剧目都很活泼,笑料百出,如果还能在轻松氛围内吃吃东西,松弛感立刻拉满。”
大三角剧场的开幕大剧《偷心晚宴》,以“好看、好吃、好玩”为最大特色,整个故事设定在敖二爷的寿宴上,观众坐进长条排桌组成的宴席内,成为戏里的一部分,他们以宴席的嘉宾身份落座。剧情涉及兄妹相争、现场招婿、假冒投资商登场、真投资商出现等多重反转,戏剧冲突一触即发。观众不仅能够欣赏到精彩的表演,还能参与到剧情中,体验“大家一起玩儿”的欢乐氛围。此外,作为一部“带餐喜剧”,《偷心晚宴》满足了年轻人边吃边看的消费诉求,为观众带来“有点特别”的沉浸式戏剧体验。
有意思的是,其剧情还融入了许多上海本土文化特色,把年轻人喜爱的社交体验融入沉浸式剧场。上海开心麻花剧场院线副总经理陈一鸣告诉记者:“开心麻花大三角剧场的开业,是开心麻花在上海演艺布局的一次大动作。我们将通过高质量的剧目内容、创新的互动体验,并结合空间运营的成熟经验,大胆尝试各种剧场创新。”
位于西岸梦中心的大三角剧场,共设置200个座位,致力于打造集演艺产业策划、生产、制作、排练、宣传、演出等环节的完整生态链。如今的年轻人,猎奇心理更强,强调互动体验,消费诉求多元,开心麻花试图打造“戏剧+x”的新消费模式,发起激活城市活力的又一次“破圈”尝试。
◇ 复刻老上海味道,音乐剧餐秀里跨年迎新 ◇
人民广场核心地块,大光明电影院顶楼带露台,今年开出一个全新的戏剧空间夜半MIDNITE,作为上海大光明文化集团旗下的全新板块,它以原创音乐剧《夜半歌声》命名,从诞生之初便有了IP属性。
12月23日晚,年末超前点映场跨年餐秀首场亮相,12月31日晚还将带来跨年迎新夜场,2025年将陆续迎来周末驻演活动。
餐秀上,除了定制的老上海风味美食套餐之外,夜半携手知名音乐剧演员翟李朔天担任总导演并出演,年蔓婷、舒杨等10位音乐剧演员联袂亮相夜半舞台,共同演绎多首经典“老上海”歌曲,在现代都市氛围与数字光影艺术的交融下,热情洋溢的歌舞让时光流转,带领现场来宾回到曾经的摩登上海。
记者发现,复刻老上海味道,从唇间到怀旧音乐风的现场演绎,不同于在剧场空间呈现一场中规中矩的演出,夜半餐秀中,音乐剧演员们穿行于大厅舞台与餐位之间,在“贴身”距离间的环境式空间中载歌载舞,演绎上海文化、上海味道。
跨年迎新的消费场景被赋予另类表达,主打“餐饮+演艺”,融合诠释海派文化,增加社交和互动属性,也算上海文商旅创新营销模式、激活线下消费活力的“组合拳”。
◇ 戴上VR眼镜跳舞,秒进虚拟现实的剧场梦境 ◇
今年的元宇宙观剧新体验是《巴黎舞会》给的。2024年7月16日持续到年底,音乐歌舞超沉浸式VR《巴黎舞会》被引进黄浦核心区域上海机遇星球•IP MALL,邀请观众一起穿戴上全套VR设备,开启一段上海秒入巴黎的共舞时光。
《巴黎舞会》由享誉国际的西班牙编舞家布朗卡·李创作,香奈儿设计并定制了全套适合皇家舞会的独家虚拟盛装系列,在法国 VR 开发团队、全身追踪系统和大空间技术的支持下,营造穿越时空、亲临其境的舞蹈体验。
舞会同时提供六种语言声道选择,在全世界最领先的虚拟技术下,2名专业舞者将在60分钟里引领10位观众互动,每个人成为故事的一部分、化身角色并参与叙事,同时和演员们携手在虚拟世界里共舞。
舞会现场,还有香氛、雨水等五感的全方位体验。通过佩戴体感轻巧舒适的全身跟踪设备,参与者可突破物理空间的疆界,在虚拟世界中灵活自如地进行肢体运动。甚至它还能实现“轮椅友好”,这意味着身体不便人士也可在虚拟现实世界里打破束缚自由起舞。
该剧中方制作人翁世卉表示:“每个场馆实现一小时更替频次,每次有10个观众参与其中。在虚拟世界《巴黎舞会》中,我相信每个观众的感受都是真实的,希望大家都能有温度的连接在一起。”
◇ 边city walk边disco,上海街头成为无边舞台 ◇
今年9月,在各大社交媒体刷屏的《Silent Disco》 “自来水”了一批年轻受众。该剧又名City Dance漫舞城市,把上海街头变身无边的舞台,年轻观众穿着自己钟情的个性服饰,戴上耳麦,开启无声的街头discco。它的现场性、观赏性、更像是一场集体街头行为艺术。
《Silent Disco》为英国原版IP,也是1862时尚艺术中心年度驻场项目,目前已在上海打造了四条漫舞路线:洛克·外滩源、EKA·天物、上生·新所、BFC外滩金融中心;另有五条POP-UP路线,瑞虹天地月亮湾、陆家嘴咖啡节等,融合了时下流行的City Walk与歌舞艺术,集艺术性、人文性、商业性、游戏性、强社交属性于一身。
记者发现,参与者不仅仅是观众,更是舞台的主角,通过统一的耳机和音乐,他们一同舞动身体,在不打扰行人的前提下,最大程度享受音乐带来的自由,释放压力,在共鸣中创造出一场独一无二的迪斯科盛宴。同时,《Silent Disco》致力于展现上海的都市人文魅力,特别关注开拓和推广上海的地标建筑群路线,使地标建筑焕发出别样的活力和魅力。
【 记者观察 】
去年夏天,上海文化广场刮起的一股“治愈”之风,今年年底卷土重来。一对一治愈剧场“遇见自我”系列——《一个人的游戏》和《一个人的微笑》中文版重新定义了剧场的功能属性。“每次仅开放一名观众入场”,一对一剧场不但实现了全新的观剧体验,更让“心理疗愈”成为看剧的附带功能。
在《一个人的微笑》中,观众会被蒙上双眼、绑上双手,坐在轮椅上,被推进一间房间。置身黑暗中,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官都会被前所未有地调动起来,让观众在想象中“看”一场戏。而《一个人的游戏》,则是演员一步步引导观众与之进行对话,一步一步打开自己。在只属于“我”的时间和空间里,观众可以深度挖掘自身,同时又会遇到一个平时没有察觉到的自己,拥有一个从未想过的平行人生。
剧场作品给谁看?看什么?这是时代赋予文化工作者的新主题。令人兴奋的是,百花齐放的上海剧场空间,深度聚合年轻人,正在使出浑身解数,或IP引进或原创定制,不断出新出奇,锁定求新求变的年轻消费力,在“非标”的剧场空间开发新场景、新业态。当“年轻人拖着行李箱来上海看戏”成为常态,“如何更懂观众提供多元情绪价值”有了更多的落地样本。未来剧场什么样?它是文化空间,也是商业空间,注定需要不断打开边界,融入到年轻人的24小时生活方式中。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冷梅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