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份互助保障30年来为职工护航,背后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图
早在10年前,虹口区就业促进中心的在职职工徐翊民所在的单位就为员工参加了职工互助保障。说实话,在今年以前,这份保障对他而言一直是“默默无闻”的存在。没想到,今天的一次意外住院出院后不久,他突然收到了银行的短信提示,显示工会会员服务卡进账七千多元。原来这是单位统一购买的职工互助保障起了作用。
在12月25日举行的“互助‘申’情 守护健康”——上海市职工保障互助会成立30周年主题活动上,多位讲述人娓娓道来30年来互助保障背后的故事。
首位受益者的给付金额是当时工资的数倍
在上海市职工保障互助中心有个典故,就是将登记证书称为“结婚证”。原来,当年去领取登记证书的时候,是由一男一女两个人去领证,于是就有了“结婚证”的玩笑话。
作为6名市职保会预备小组的成员之一,上海市职工保障互助中心办公室主任骆英杰介绍说,当年参与筹建市职保会的心情是既兴奋,又迷茫。“兴奋的是,我们是在为职工办好事,哪怕是挤在市总工会的一间不足二十平米的小仓库,也抵挡不住大家干事的热情。迷茫的是,互助保障的路到底怎么走?这条路还没有人走过,我们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从零开始去探索。”
其中最难的要数设计适合职工的保障计划。那段时间,有人收集信息,有人跑基层搞调研,甚至不远千里去外地拜访专家,请教方案的可行性,只为设计出更贴近职工需求的保障计划。
第一个养老保障推出后短短几个月内,就有五十万名职工前往参保。保障计划上线不久,就有职工获得了给付。骆英杰回忆说,那时职工一个月的工资平均只有几百块,第一笔给付的金额是1000元,是一名上钢五厂的职工,1000元那可是当时工资的好几倍。
市职工保障互助中心副主任陈超介绍说,30年间的互助保障,不仅有保障项目的推陈出新,还有保障服务的优化升级。从手工操作到电脑处理,从PC端到移动端,不断赋予互助保障发出“大能量”。“早在职保会成立之初,我们就分批派员前往清华大学,学习当时最新的信息技术,开发了自己的险种管理系统。30年间,面对越来越多的保障计划、越来越庞大的数据信息,我们持续投入资金,先后引入多种数据库,不断升级迭代险种管理系统,提升业务处理效率。”
陈超介绍说,过去,单位团体参保,要到职保会现场办理,需要经办人来回奔波。如今,通过对接上海工会网上工作平台,实现了单位团体参保线上办理;对接民政社区3.0系统,将参保给付事项下沉到200多个街镇,实现全市通办、就近服务;联动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将互助保障参保纳入“公务员一件事”“事业单位一件事”“退休一件事”,实现系统集成办理。
过去,办理保障金给付,得准备诸多纸质材料去窗口申请,费时费力。陈超介绍说,近年来,他们积极与医保、人社、大数据中心沟通协作,通过数据的互联互通,实现了住院类保障金“免申即享”“全覆盖”,出院后自动结算、直接划账,全程“零材料、零跑动、零打扰”。今年,更是进一步融入上海“一网通办”,在“随申办”全新上线“在职互助保障给付受理事项”,接下来职工个人办理给付,只需指尖操作即可提交。
职工:我们有了属于自己的安全感
互助保障也让不少职工受益。现场,虹口区就业促进中心的在职职工徐翊民分享了自己的故事。
他表示,在今年以前,这份保障对自己而言一直是“默默无闻”的存在,直到最近一段时间,他在上班时突然感到左下腹部剧烈疼痛。医院就诊后,被诊断为肾脏积水及输尿管结石,先后在半个月内动了两次手术。病痛的折磨和高额的医疗费用让他感到压力山大,即使有医保报销,他还是要花费近万元的自付费用。
在他身心俱疲之际,突然工会会员服务卡进账七千多元。通过随申办查询后才知道,原来单位统一购买的职工互助保障起了作用,覆盖了他住院的主要花销,还包含了住院天数补助和起付线的补充保障。“这份保障全程无感支付,保障金直接到账,无需亲自去申请,真的是雪中送炭。”
事后,他主动向身边的亲人和同事们介绍这份互助保障,主动查询和了解自己的参保情况。
顺丰快递江宁路营业站站长付文光于2019年成为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互助保障的第一批参保职工。
作为快递员,风里来雨里去是常态。每一分每一秒对于我们来说既是金钱,也是风险。他时常会想:“如果突然生病,或者出了意外,家里该怎么办?没有保障一切都是未知,常常会有种强烈的不安全感。”
正是这种不安,当他得知工会在推互助保障后毫不犹豫参保了。他告诉记者,自己推荐了站内不少快递小哥先后加入了互助保障计划。“看到他们能够毫无后顾之忧地去送每一单,我感到特别高兴。我们不再只是‘忙碌的外来人’,我们也有了属于自己的安全感。”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