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将传感器融入创作,上海跨年展时尚与传统交织
2024-12-28 文教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岁末临近,上海各大艺术场馆的跨年展纷纷启动。记者注意到,今年的跨年展既有现代的时尚,又不失传统的厚重,充分展现了上海的海纳百川、融汇中外古今的气质。

“永远的无限——方小龙&念子轩双个展”2024年12月27日到2025年2月12日在上海chi K11美术馆展出。展览以“永远”与“无限”为核心,展开了一场穿梭于时间、空间与人交互的视觉对话。据策展人陈秀琴和张静介绍,这是一场当代性很强的展览。15件作品涵盖平面架上作品、影像数字视频、音乐作品、装置作品以及布展现场的即兴艺术创作等领域,试图讨论在有限和无限之间不断转换的命题。

有意思的是,参展艺术家方小龙和念子轩都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两个搞音乐的青年人却做了一场视觉艺术展览,使得整个展览充满了实验性和时尚感。其中,方小龙博士致力于将版画融入当代艺术与跨学科创作中。而念子轩则专注于将摄像头、传感器等技术媒介融入创作,将数字语言转化为艺术表现。

时尚的当代艺术展的一个特点就是特别注重互动性。此次二位艺术家的作品皆展现了对观众参与性的高度关注。观众不仅是被动的观察者,更成为展览的一部分。记者在现场看到,在装置艺术作品和两位艺术家布展时的即兴创作展墙中,观众与作品间形成了多层次的交互体验,观众可以在参与中形成自己对于艺术的思考。

上海今年的跨年展有当代,也有传统。比如上海图书馆的跨年展“虚实之界:奇迹之书《马可·波罗游记》”主题文献展,一下就将人们的视线拉回到了中国元代时期的风云岁月。展览以意大利收藏机构与上海图书馆珍藏的珍稀文献为依托,分“奇迹之书”“沙舟海帆”“日月有常”“烂然星陈”四个部分。逾百件中外精品文献涵盖《马可·波罗游记》的早期手抄本与不同语种的印刷本,19世纪以来与马可·波罗相关的中文书籍、报刊,以及中意文化交流中形成的诸多珍贵文献。

上海博物馆的“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更是将观众带回了几千年前的古埃及。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的“何以敦煌”敦煌艺术大展已经宣布延长展程,将在2025年1月3日闭幕。而中华艺术宫的另一个展览“海上明月·纪念吴昌硕诞辰180周年艺术大展”下周将启幕,这也是今年上海分量最重的跨年展之一,同时也是中华艺术宫“何谓海派·海上名家”艺术系列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