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起沪皖教育彩虹桥,上海“希望网校”在六安播种新希望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丁文佳
“有了线上的‘面对面’,更期待线下的‘手牵手’。”2023年以来,在上海、六安两地团组织的发起和协调下,“希望网校”品牌公益项目在六安落地,来自上海多所高校的青年志愿者利用专业知识开展线上支教,先后为六安16所希望小学累计开展了3000余课时的“云授课”。12月24日-12月26日,在共青团上海市委员会指导下,由上海市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组成的上海-六安“希望网校”项目团队一行赴安徽省六安市开展了为期4天的调研和支教活动。10名老师和志愿者们先后走进六安市裕安区西河口乡福佑希望小学、城开希望小学以及六安市霍邱县长集中心小学、平安希望小学进行线下支教、调研和家访活动,同学们终于和“希望网校”的老师们于现实中相见。
从“有学上”到“上好学” 因地制宜设计课程
上海“希望网校”项目自实施以来,始终致力于将上海的优质教育资源通过视频直播一对一授课的形式来帮助提升农村地区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帮助农村孩子从“有学上”到“上好学”。本次调研支教也是希望通过实地考察的方式,充分了解当地学校的实际情况,对于课程做出针对性的优化改进。调研过程中,实施学校的校长和老师基于本校网课开展的现实状况提出了建议和期待。如上海城开希望小学提出希望能够将美术课程难度进一步细化,以满足不同基础和水平学生的需求;长集镇中心小学希望能开设英语课,以弥补专业教师不足的困境。通过逐一的交流后,调研团队基本了解了当地学校的教学实际,这也将成为后续不断优化“希望网校”课程结构和内容的重要依据。
对于六安希望小学的孩子们来说,和“希望网校”支教老师的“网友奔现”是最为期待的。本次线下支教的课程分别为英语课、科普课和法治课。12课时的支教时间虽然很短,但每位志愿者都做了精心的准备,每一名学生都听的非常认真,他们无比珍惜网课小老师授课的每一分钟。来自华东政法大学的法治课志愿者牛帅康用生动的案例和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孩子们讲解法律知识,“看到他们眼中闪烁的好奇与认真,深感责任重大。”法治课的主要目标是让小学生了解自己作为儿童有哪些基本权益以及承担哪些基本责任。课堂上的小游戏和小剧场的方式让学生对于网络谣言和反诈骗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牛帅康也从中看到了孩子们的表演天赋,“这些经历让我明白,支教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心灵的陪伴与守护。”
跨越550公里的奔赴 在家访中收获感动
为更深入清晰地了解当地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支教团队分别走访了12名学生的家庭。老师和志愿者们以面对面交流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家庭、生活。在熟悉学生的学科优势和个人特长后,团队成员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为学生的奋斗方向提供一定的指导,同时也了解学生和家长对于“希望网校”项目的真实想法和建议。家访中有不少家境困难的学生家庭,他们除了读书还要照顾家里的弟弟妹妹,并帮助长辈做家务,家访结束后志愿者们都深受感动。
在霍邱县新店镇花庵村平安希望小学调研的下午,来自上海外国语大学的英语课志愿者李卓芸参与学生家访时问了一位女生,“你现在过得开心吗?”对方虽然家庭比较困难,但回答她,“我感觉特别开心,因为我有很多事情可以做!”这个回答让李卓芸触动不已,“我感觉那一刻我被真正治愈了,相逢的意义是为了照亮彼此,这是一段爱与责任的旅程,我深切期待着下一场这样特殊的旅程。”
来自上海师范大学的科普课志愿者薛琦表示,“六安 ‘希望网校’ 支教行宛如一座无形的桥梁,跨越了550公里的距离,将大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与六安的孩子们紧密相连。这场支教行动诠释着教育是一场爱与被爱的双向奔赴。”
总结座谈会上,共青团六安市委副书记杜明星指出,上海-六安“希望网校”项目是两地青少年群体互相交流、互学互进的平台,并且通过提供英语、美术、音乐、朗诵、科普、法治课程为六安市的孩子们提供了更多元化的学习机会,加强了沪皖两地的教育合作交流,为六安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他希望该项目能够拓宽项目形式,如结合高校“三下乡”活动,通过暑托班、寒托班等方式整合更多的资源。
支教的时光是短暂的,通过此次支教调研,让团队的老师和志愿者更充分深入了解当地农村小学的所盼所需,为下一步课程开发和设计提供了依据。上海市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实施好“希望网校”,努力用“希望”的光芒照亮莘莘学子成长成才之路。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丁文佳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