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名80后社区工作者推出更多职业体验,让“阳光之家”的学员们“走出去”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上海阳光之家”是一个专门帮助智障人士提升生活技能和社交能力的社会福利机构。
曾在著名的罗山市民会馆工作多年的80后社区工作者蔡晓晨今年8月份来到打浦桥街道阳光之家成为负责人。
“除了在阳光之家上课学技能,他们能走出去吗?”从今年12月份开始,他就发起了职业体验营,邀请阳光之家的学员们定期到社区食堂、慈善超市实习。在蔡晓晨看来,阳光之家不仅仅是300平米的固定空间,而是可以延伸到更多社会场所。“新的一年即将到来,我希望学员们能拓宽更多就业渠道,找到更多灵活就业的机会。”
在职业体验中增强自信心和社会归属感
在转到阳光之家工作前,蔡晓晨长期从事社区工作,所在的机构里有一个自闭症儿童训练中心。眼看着自闭症孩子们长大了,大龄自闭症青少年的职业探索成为跨不过去的话题。这些年,他和同事们挖掘了不少工种。
在打浦桥街道阳光之家里,也有数位自闭症学员。今年11月份,他突发奇想,开设了职业体验营。率先联系了阳光之家周边的社区食堂和慈善超市。“学员们几乎周一到周五都在阳光之家,就和‘上班’一样,学课程,参与各种体验活动,但时间长了不免和社会有点脱节。未来,我将想办法链接更多企业,让他们走出阳光之家,到更真实的工作场景中。”蔡晓晨告诉记者,上海市作为全国领先的城市,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这些年推出了一系列针对智力障碍群体的社区康复的相关政策和服务措施。其中,《上海市残疾人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为智力障碍群体的社会融入提供了明确的政策导向和有力的支持。
从12月开始,打浦桥街道浦汇阳光里就积极响应政策要求,联合社区多方力量,共同开展阳光之家智力障碍群体的社会实践融入服务。希望提升智力障碍人士的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其更好地融入社会。
在慈善超市,阳光之家的学员们参与到超市的日常运营中来。通过整理货架、分类商品、协助顾客购物等实践活动,学员们不仅锻炼了动手能力和协调能力,还学会了与他人进行简单的沟通和交流。
社区食堂是智力障碍群体融入社会的另一个重要平台。学员们纷纷来到厨房助手、后勤服务等岗位。在厨房里,他们学会了餐食分装、包装,餐具清洗和消毒;在后勤上,他们学会了与前来购买的社区居民进行简单的菜品介绍互动和服务。
这让蔡晓晨感到十分欣慰,“这一过程中,他们逐渐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和能力,增强了自信心和社会归属感。这些实践活动不仅让他们掌握了实用的生活技能,还让他们在与他人的互动中感受到了尊重和温暖。”
目前,2个场所已经开展过8次职业体验,接待了十余位学员。后续的用工事宜也提到议事日程上,蔡晓晨透露说,据食堂工作人员反馈,学员们的情绪比较稳定,心智比较单纯,从不偷懒。已经物色到了数个能胜任工作的候选人。相较而言,慈善超市的工作岗位需要和人交流,需要介绍货品和价格,对学员们来说难度有些大。他们更适合超市里的货品整理和上架工作。
服务设计上,注重实践活动的多样性和参与性
蔡晓晨介绍说,智力障碍群体在认知、理解、沟通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这导致他们在社会融入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为了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提升生活质量,根据智力障碍群体的特点,在服务设计上,我们注重实践活动的多样性和参与性,确保智力障碍人士能够在活动中获得实质性的体验和收获。同时,我们也注重与企业、社区等各方力量的合作,共同为智力障碍群体营造一个友好、包容的社会环境。”
他还介绍说,为了确保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在活动前社工会对阳光之家的学员进行全面的培训和指导。从基本的生活技能到社交礼仪,从安全意识到团队协作,都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和示范。同时,还与实践岗位的工作人员进行提前的沟通和咨询,确保岗位实践中需要注意的事项落实,活动开展过程中也有专业的社工和实践单位的员工志愿者进行全程陪伴和辅助,确保阳光之家学员在实践过程中能够得到及时的帮助和支持。
“这次的社会实践融入服务只是阳光之家为智力障碍群体提供关爱服务的一个缩影。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与各方力量的合作,拓展更多的实践平台和服务项目,为智力障碍群体提供更多接触社会、展现自我的机会。”蔡晓晨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