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百年上大为蓝本绘就勇敢青春,《孤星计划》上海观摩研讨会举办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一部红色电影如何与当代年轻人建立联结?在由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家协会、上海电影评论学会、上海电影发展研究院共同举办的电影《孤星计划》观摩研讨会上,围绕历史真实与类型化叙事的融合探索、红色基因与海派文化的有机结合、上大精神与当下青年的共情塑造等多个层面,专家们进行了深入探讨交流。
※ 体现青年力量 ※
据介绍,截至目前,电影《孤星计划》累计票房已突破1.01亿,现全国热映中。不少观众表示被青年为理想所爆发出的强大能量震撼,也被谍战反转中流露出的细腻情感所打动,认为电影提供了连接历史与当下的桥梁,重新体会到勇敢的力量,认识到青年一代的责任与使命,获得了继续前行的力量与勇气。
体现青年力量成为电影主创者赋予的一个标签。导演、监制、编剧、电影《孤星计划》监制、厦门大学电影学院院长、北京电影家协会主席黄建新表示,艺术的力量在于记录大事件背景下所有细节发生对撞后留下的心灵历史。电影中青年介入的是一个历史的伟大时刻,不是爆发的那刻,而是那个过程,他们在过程中的成长、付出是最打动自己的。他们一如上大的革命历史,留下了一种年轻、阳光、单纯、忘我、追求真理的精神。
上海三次元影业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电影《孤星计划》制片人任宁谈道,我们要有打捞、重现尘封已久的红色故事以及弘扬上海作为红色文化城市重要性的责任和担当。李一民是当时千万个历史原型浓缩而成的人物,我们希望通过这个无产阶级小工人的饱满形象、通过他最后似孤星般壮烈的牺牲、通过我们类型化的影片,来唤醒当下年轻人的共鸣和启迪,传递勇敢向上的精神力量。
上大所代表的上海红色基因也是这部电影所想要呈现的。“我们努力尝试拍出十里洋场之外的上海,拍出上海的另一面。上大的故事是源源不断的,是丰富的;红色上海的故事也是源源不断的,是五彩缤纷的,希望关于上大、关于红色上海的故事能不断地被拍下去。”电影《孤星计划》导演徐展雄表示。
“中国孤星社”成员、糜文浩烈士侄孙糜强表示,作为“中国孤星社”创办人之一的糜文浩烈士的后人,观看之后感慨万千,仿佛自己叔公当年斗争的身影就在眼前。影片当中“孤星社”青年们为了实现理想心怀热血,不惜牺牲生命和敌人斗智斗勇的故事催人泪下,“孤星社”的精神在自己脑海里一直回荡,影片结束后依然沉浸良久。
※ 与当代年轻人共情 ※
研讨会上,电影中所体现的上大精神、红色基因、青年要素也引起专家们的共鸣。
第十四届上海市政协文化艺术界召集人、上海市政协文化卫生体育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理事长、上海电影发展研究院院长高韵斐表示,电影中的“孤星精神”与上大精神相契合,“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只要这份精神是延续的,我们的历史就是一贯的。影片承载着这份精神,同时也在呈现上作出了极具当下性的表达,强情节、快节奏、多反转,与时俱进,符合年轻人的审美,也为更多人带去思考和启迪。
上海电影家协会主席、上影厂导演郑大圣表示,观影时扑面而来的首先是青春和热血,我们被百年前这些年轻人的信心和勇气所感染。每一个画面、每一个剪辑都能看出创作团队使之电影化、使之高度类型化所作出的努力,而这正是这一切得以跨越百年,成功与现在的年轻观众建立共情的连接点。
上影集团导演、上海电影评论学会原会长朱枫提到,怎么在有限的历史资料当中去钩沉,去遴选,然后勾连成文,非常考验功力。类型片的特点在《孤星计划》中体现得非常极致,不光是悬疑片、动作片,而且在影像手段上还利用了黑色电影的技巧,在电影红色基因的前提下与当代观众实现了很好的连接。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上海电影评论学会监事长李建强认为,《孤星计划》把重点放在爱国青年学生社团,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从更广阔的角度表现信仰的战斗力、影响力和感召力。它融汇悬疑、谍战等各种要素,赋予这种类型新的生命力。同时它努力把红色文化、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融合到一起,洋溢着青春的活力、浪漫的气息和生命质感。
上海大学党委书记成旦红表示,影片为上海大学的精神留下了永恒的印记,反映了上大先辈的群体担当。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要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影片告诉我们用信仰武装起来的一代人,在重大的关头是经得起考验的。百年前的这些精神在现代依然有它非常好的现实教育意义。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