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樱桃红了》原创民族歌剧唱段集出版,希望鼓励更多大学生参与支教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六七年前,当看到新闻报道中关于几位支教老师的故事后,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李伟(艺名:梦苇)被深深打动了,一心想要制作一部原创民族歌剧。
现在回想起来,李伟觉得当年首次担纲制作人一举透着初生牛犊不怕虎般的勇气。四入大山访谈,剧本经过四次颠覆性修改,十易其稿,历经重重不易,最后歌剧《樱桃红了》在沪成功首演。
耗费全部心力的剧本只能束之高阁吗?李伟心有不甘。12月底,原创民族歌剧《樱桃红了》唱段集在沪正式出版发行。“口口相传的方式很多,我认为用唱的比用说的更易传播。未来,学生们将会传唱这些唱段,鼓励更多的大学生到大山支教。”这是李伟的新年心愿。
一部原创民族歌剧,取材自大山支教的大学生
原创歌剧很多,但关于大学生支教题材的现实主义原创歌剧不多。
从少时起,李伟就有一个歌剧梦。为了创作采风,李伟和主创团队四次深入贵州大山。在那里,她见到了许许多多爸妈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这些孩子,很多我都抱过。透过他们望着你的水灵灵的大眼睛,我看出了孩子们对亲情的渴望。临走前,他们拽着我们的腿和胳膊,不让我们走。”
在访谈过程中,李伟和主创团队还整理了20多篇感人的支教日记。她对一名来自山东的支教老师的故事印象颇深。“这个男老师毅然决定留在贵州,还将老母亲背到大山来,一支教就是三年。都说男儿眼泪不轻弹,男老师讲述自己的故事时哭了,我们也跟着哭了。”
在当年走访过程中,李伟发现贵州当地的学校缺少艺术类教师。
在创作剧本的过程中,有段时间李伟韧带撕裂。她坚持打着石膏、拄着拐杖和主创团队一起赶到贵州。
期间几易剧名,最终,在学校和学院领导的支持下,原创民族歌剧《樱桃红了》诞生了。歌剧里,女主角阳小雨的妈妈是贵州当地人,起初是大山里的老师,后远嫁上海,过世前未能如愿反哺家乡。阳小雨带着妈妈的遗愿回到大山支教,返乡后希望留在当地,和同去支教的男友产生了冲突。歌剧的结局是好的。男女主人公也是主创成员汲取了许许多多支教大学生的真实故事后创作的典型人物。
希望更多学子能传唱唱段,加入支教队伍
在李伟看来,该剧以口口相传的原生态音乐为创作原点,以大山深处的淳朴情怀为支撑点,以民族歌剧为艺术的形式,是一部青春励志民族歌剧。
歌剧首演后,李伟没有止步于此。“相较文字,旋律更易流传,这也能解释为何江姐的《红梅赞》等经典唱段留下来了。我希望更多大学生通过传唱《樱桃红了》的唱段,能传播支教精神,或者能加入进来。未来,我还设想出版数字书籍。歌剧不能演完就结束了,需要传承下去。”
2020年12月29日、30日晚,原创民族歌剧《樱桃红了》在上海马兰花剧场连续两场汇报首演。四年后的2024年12月底,经过主编团队的精心设计、编辑整理,原创民族歌剧《樱桃红了》唱段集正式出版发行,对于这部原创民族歌剧有着更为特别的意义。
据介绍,唱段集收录了原创民族歌剧《樱桃红了》中的26首经典唱段,包括《樱桃红了等你来》《老师就是阳光雨露》《上学的快乐》《樱桃红了(大合唱)》等曲目。主要围绕歌剧中主要易于传唱的唱段分别从文学创作、人物塑造、声形表演等方面逐一进行了深刻细致的解读,并将每个唱段配上钢琴伴奏谱,希望为后来表演者提供真正的参考价值。
回顾《樱桃红了》的创作和演出过程,还有唱段集的出版,李伟几度哽咽:“这个过程实属不易,也因此有太多感激。感谢学校和学院的鼎力支持。特别是剧组中以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张春良教授为总导演的导演组和全体学生演员的艰辛付出,这些演员大部分都是在校的大学生,没有歌剧演出经验,他们在学中演在演中学。此外,我也要感谢协助本次歌剧演出的上海军之声合唱艺术团、马兰花少儿艺术团、剧中的龙尼书记及田校长的原型人物、贵州省‘布依族勒尤’非遗传承人向立高夫妇等,以及贵州省安顺当地政府等。”
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施忠表示,“《樱桃红了》这部歌剧实现了‘教、创、演、研’的四位一体,这部作品集中体现了我们的老师从教学到创作再到最终节目的演出的整个过程,其中更是体现了我们老师对音乐的研究、对艺术的追求。”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