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红山文化”,放眼印象派绘画,上海博物馆2025年呈现20个特别展览
2025-01-03 文教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上海博物馆1月3日公布了2025年的展览计划。上海博物馆在人民广场馆和东馆将举办12个新展,在境外举办2个新展,以及延续展出的6个展览,共将呈现20个特别展览。这些特展览贯通古今、融汇中西,多维度呈现了展现世界文明各个时期的艺术文化成就。而春季最值得期待的应该还是1月22日至4月21日在上博东馆举行的“印象·派对:POLA美术馆藏印象派艺术大展”。

  人民广场馆    古代艺术的盛宴  

20个特别展览中,上博人民广场馆有8个,基本上都是中国古代艺术精髓的梳理和呈现,上博东西两馆的定位也愈加鲜明清晰。

1月14日至3月2日举行的“灵影仙踪:上海博物馆蛇年迎春展”是上海博物馆春节展的常规动作。上博一年一度的迎春特展,将首次在独立展厅亮相。13件组古今中外的文物精品,来自云南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和上海博物馆馆藏,邀请见证灵蛇传说在中华文明中的绵延与变迁,感受灵蛇文化跨越山海、连接各民族的精神共鸣。

2025年5月30日至2026年5月底举行的“古犀珍献:明清犀角器展”,是一个古代雕刻的专题展。犀角是古老的工艺用材。中国的犀角雕刻至迟于汉代已经成熟,历经唐宋的发展,在明清之际达到鼎盛。犀角雕刻艺术借鉴和融合了金、玉、漆、竹、木、牙雕的样式或技艺,体现了手工艺传统中“物尽其用、材尽其美、人尽其巧”的价值追求,不仅传达着古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旨趣,也为今天的造物实践提供了颇具价值的艺术参考。

“珠归海上:庄万里家族捐赠两塗轩书画展”定于2025年8月20日至2026年4月19日举行。这是一个典型的捐赠展。在上海博物馆书画收藏中,由菲律宾华裔企业家庄万里先生家族于2000年捐赠的“两塗轩”书画是尤为值得珍视的一部分。“两塗轩”珍藏书画内容丰富,自宋至近现代,跨八百余年,涵盖书画史上主要的风格与流派,有宋人《秋山萧寺图卷》、明人《十八学士图》四屏、林良《竹禽图》、董其昌《手札九通卷》、齐白石《七冠报鸣图》等书画精品。

9月19日至11月23日举行的“红翠斗芳菲:宋元明漆器珍品展”是一个漆器专题展。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漆器的国家之一。为了让观众了解璀璨的中国漆器文化,尤其是珍贵的宋元传世珍品,上海博物馆和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将于2025年秋季共同主办展览,展品总数近200件,汇聚了以东京国立博物馆为主的日本多家著名收藏机构的中国漆器精品。

2025年10月至2026年2月举行的“至扇至美:上海博物馆藏历代精品书画百扇展”将中国的扇面书画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本次历代书画扇展以时间为线索,遴选馆藏宋、元、明、清及近现代不同时期名家精品书画扇100件,其中不乏宋徽宗赵佶《草书七言诗二句》纨扇页、元盛懋《秋江垂钓图》纨扇页、明姚绶《行书诗》扇页、明唐寅《临流倚树图》扇页等鲜少亮相的名品。

“暂得之乐:暂得楼捐赠陶瓷展”定于2025年10月至2026年8月年10月举行。“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暂得”一词被大收藏家胡惠春先生用作自己收藏的堂名。胡惠春先生分别于1950年和1988年将珍藏的300多件珍贵陶瓷文物捐赠给上海博物馆,此后,其后人又陆续将暂得楼旧藏珍品捐献而出。暂得楼捐赠给上海博物馆的陶瓷器数量可观,质量尤精,时间跨度从晋唐到清末,尤以明清官窑瓷器为重,清代官窑瓷器中成对的珍品更是难得一见。

2025年12月中至2026年8月举行的“摩登华影:海派旗袍与百年时尚”展,将采用沉浸式展出,以张信哲先生的收藏民国旗袍及贝聿铭之妹贝洽女士捐赠旗袍为主要展品,从服装时尚的角度,展现百年摩登生活,讲述江南女性从古木青砖的往昔步入流光溢彩时代的故事,演绎海派旗袍如何历经百年更迭,成为全球女性华服代表的历程。

“出神入画:文物中的传奇故事”展定于2025年12月中旬至2026年8月举行。本次展览选取刻画经典故事图像的瓷器、漆器、竹刻、铜器、版画等各类精彩文物,带领观众畅游中国传奇的世界,解读妙趣横生的典故,透析图像叙事的传统,追索传奇演绎的脉络,也共同寻觅故事背后中华民族的文化风貌与精神特质。 

  东馆    世界文明的对话  

相比以中国古代艺术为主的人民广场馆,上博东馆对外开放的力度显然更大。1月份,该馆就将迎来“印象·派对:POLA美术馆藏印象派艺术大展”。

作为“对话世界”系列的第五个大展,上海博物馆主策、联手日本印象派艺术收藏重地POLA美术馆及日本经济新闻社,倾情呈现一场派对式的印象派艺术大展。这将是POLA美术馆在海外最大规模、最高级别的展览,亦是上海博物馆首次全景式呈现印象派艺术的开端、发展、兴盛以及对后世艺术持久影响的展览。

这场视觉盛宴不仅关注亚洲视角对印象派艺术的视觉和审美偏好,更以光影与自然为线索,串联起印象派对于其后野兽派、立体主义乃至当代艺术的深远意义,展示蕴藏于艺术之中永恒的创造力与革新精神。莫奈、雷诺阿、塞尚、凡·高、高更、马蒂斯、毕加索、沃尔夫冈·提尔曼斯、杉本博司、草间弥生等跨越时代的三十余位艺术大家的作品犹如群星辉映,带领观众沉浸在一场盛大热烈的艺术派对之中。

“龙腾中国:红山文化古国文明特展”定于2025年6月下旬至10月初举行。这是上海博物馆2025年的“何以中国”展。红山文化距今约6500~5000年,是辽河流域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其以玉龙为代表的玉礼器、以“坛、庙、冢”为代表的礼制建筑,对中华传统文化影响深远。“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最新成果表明,以牛河梁遗址为代表的红山文化率先迈入古国时代,孕育出中国最早的文明形态,充分实证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体现出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与创新性。

“龙腾中国:红山文化古国文明特展”是上海博物馆“何以中国”文物考古大展系列的第四展。展览将着眼红山古国最高文明成就,汇聚辽宁、河北、内蒙古等地最新考古成果,系统揭示红山文化在中华文明进程中的重要作用,有望成为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红山文化特展。

“熠熠华章:宁夏固原文物精品展”2025年6月至2025年11月举行。该展将呈现近300件固原出土的西周至隋唐文物精品,展示出古代固原文化交融的壮阔图景。考古十大发现的姚河塬遗址出土卜骨名动天下,有力证实了分封于六盘山下的西周获国的存在,也让该遗址成为我国最西北甲骨文发现地。

2025年11月12日至2026年3月16日举行的“与三代同风:宋元明清铜器的复古与创新”展是一个特别有意思的青铜展。本次展览依托上海博物馆宋元明清铜器收藏,携手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汇集欧、美、韩及国内多家重要博物馆馆藏,是近年来海内外最具规模的史诗级宋元明清铜器展,期待能带给观众有别于三代铜器的独特艺术魅力,并借由展品文物本身亲炙宋元明清千年古铜的迷人风华。

  出境展览    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2025年3月21日至7月20日在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举行的“浮世清音:晚明江南艺术与文化”展,由上海博物馆与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共同举办。360余件展品来自海内外多家艺术机构和重要个人收藏,其中上海博物馆展出200余件展品,门类涉及瓷器、印章、玉器、漆木器、竹刻、文房四宝、书画、古籍、青铜、绣品等。本展历经多年筹备,是两馆多年密切合作的重要见证,也是港中大文物馆新馆扩建后的首个特别展览。

2025年2月28日至9月28日在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举行的“镕古铸新:宋元明清铜器展”由上海博物馆和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共同主办,汇集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英国大英博物馆、法国赛努齐博物馆,以及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等国内外重要机构藏品共200余件。本次展览为两馆友好交流项目,2025年9月在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闭幕后,展览将移师上海博物馆东馆展出。

主办方表示,宋元明清时期的中国铜器,具有自身特色和独特审美标准,对其他装饰艺术也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次展览将重点关注这一时期的中国铜器珍品,研究它们对于早期青铜礼器传统的解读、传承与发展,同时结合同时期的漆器、陶瓷、玉器等,展现文人陈设清供中的怀古风尚与文化自觉,呈现中国晚期铜器这一门类文物的独特艺术价值。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