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勇争先实干家|生物物证“解码人”——站在光背后的英雄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泳均
一尘不染的操作台上,杨帆处理着一只沾满泥浆、恶臭扑鼻的袜子。5小时后,他从袜口卷边处提取到关键生物信息,直接锁定一名有前科的盗窃人员。
从入警之初的懵懂,到成为法医物证鉴定专家,十年磨一剑,杨帆成为市公安局刑侦总队生物物证现场勘查提取和实验室检验鉴定骨干,担任上海市公安局刑事科学技术研究管理中心生物物证室副主任,带出一支有战斗力、创造力的攻坚团队,并主动承担了市科委重点科研项目,获评“第21届全国青年岗位能手”称号。
5年直接助破命案积案46起
为命案积案侦破注入“新动能”
在刑侦这一领域有句经典台词,“案发现场会讲话”。但对于初入行的新人刑警而言,如何将学术知识与专业相结合颇具挑战。2014年,杨帆从中国公安大学法医物证学硕士毕业,来到上海市公安局刑侦总队从事生物物证现场勘查提取和实验室检验鉴定工作。
追求“极致”,是同行对杨帆的一致评价。他在处理检材时会反复论证,甚至略带点强迫症,对一些疑难检材更是会用不同检验方法交叉比对。
1997年初夏,淀山湖畔的灌木丛中惊现一具无名女尸。死者仰面朝天,面部和胸部被压上了一块重石。不远处的地上留有一个旅行包,包内有若干件女性衣物以及未完工的绒线衫等。死者系生前被他人用钝器打击头部致死。
无死者明确身份、无社会关系可排查、无侦查和技术手段可使用,这起让侦查员头疼的“三无”案成为属地分局的“一号案”。每一次积案攻坚都要被列入名单,拎出来重新审视一番,许多参战老侦查员退休时最耿耿于怀的就是该案未破。
24年之后,这包衣物摆上了杨帆的操作台,“用最新技术对当年物证再检验、再突破,是唯一可行的办法。”虽然在衣物上只找到女性生物信息,但杨帆大胆设想,能够举起这块重石的应当是个男人,他会不会和死者有特殊关系?于是,他把死者贴身衣物的隐私部位剪成几十片,交叉运用多种新科技,从中提取到两名男性的生物信息。杨帆运用前沿比对法,帮助侦查员找到其中一人,确认死者就是其妻。
侦查员顺着死者身份深入调查,发现多名与其关系密切的可疑人员。随后,杨帆团队辗转全国多地,采集检测生物样本100多份,最终直接锁定嫌疑人,正是检材中的另一男子。
为侦破一起27年前的命案,杨帆团队将技术攻坚与侦查排查有机结合,不断碰撞关键线索“交汇点”,在嫌疑人身亡四年后,想方设法从其生前穿过的一件运动体恤上提取到关键生物信息,与当年现场遗留的血手套印比对一致。专案组历经9950天,辗转6省15市,行程30万公里,排查检验3万多人。久久为功,只为沉冤昭雪。
缠绕榔头柄部的黑胶布成为突破口
为生物物证检测提供“新方案”
从业以来,杨帆用坚定的信念、不断的创新以及专业判断,凭借生物物证鉴定拨开重重迷雾,锁定真凶。“惟有创新,才能不断提升新质战斗力,让我们的技术从‘跟跑’到‘领跑’。”
2002年1月,一名“摩的”司机在荒郊野外遇害,头部有严重打击伤,身边财物洗劫一空。侦查员从寒冷的河水里打捞出作案工具——一把断裂的、木柄上缠着一圈圈黑胶布的橡胶榔头。限于当年检验条件,榔头上除了被害人的血迹外,无法提取到其他有效生物物证。此后,侦查员连年牵挂,技术员多轮检测,但提取到的生物信息始终有残缺,难以明确嫌疑人。
2020年,这件唯一的物证摆在了杨帆案头。他不禁眉头紧皱,“这把榔头经过河水浸泡加上岁月侵蚀,提取难度特别大,更是不可逆的。”既要考虑到流水冲刷、细菌蚕食的影响,又要尽可能排除后期污染,还得保护好这珍贵的检材,杨帆朝思暮想的是,怎样才能唤醒这件尘封18年的物证?面对这把头、柄业已断裂的榔头,他一遍遍推演作案过程,小心翼翼设计提取方案,用多种方法交叉检验……两天后,杨帆终于从包绕榔头柄部的黑胶布上找到突破口,从中提取到可作为证据使用的完整生物信息。侦查员据此追踪,一周后将在老家潜藏18年的凶手抓获归案,隐入尘烟的真相得以拨云见日。
这一次,杨帆创新使用“化整为零”的提取方法,给了物证“重新开口”的机会。身为业精技强的法医物证专家,杨帆在日常业务之余始终坚持科研创新并重。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深夜时分,翻开一张张页面泛黄、字迹模糊的案宗,小心翼翼地依次鉴定生物物证,这是杨帆的工作常态。这些工作上取得的成绩,离不开杨帆长期钻研现场物证,同时结合所学专业知识,才能厚积薄发。
记者了解到,杨帆领头的生物物证室是全国唯一由省级公安机关主办的法医物证领域公安部重点实验室,团队目前正在推进全国首家新型生物物证数据库建设,致力为实战打击提供新质战斗力。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泳均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