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倒计时|市政协委员石景宇:让青少年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纽带
2025-01-07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常鑫/图、视频

从青年安居到青少年心理健康,这几年履职期间,市政协委员,上海广播电视台小荧星集团总经理助理、品牌中心总监石景宇始终关注青年问题。今年,他将视线放到了青少年国际文化交流上。

持续关注青年安居

  一个家的诞生让青年更有了安定感  

2023年两会,本身也是一名85后青年的石景宇提交了一份《给青年务工人员一个体面的“家”》的提案,这两年来,他依然持续关注着新兴领域青年人在超大城市的安居问题,也惊喜地感受到巨大的改变,青年人对上海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越来越高。

“就拿我们单位来说吧,2024年是我们小荧星青年员工最稳定的一年。”石景宇告诉记者。小荧星有500多位青年员工,平均年龄32岁,其中40%~50%为青年教师,95后和00后员工占据相当比例。过去由于租房成本高、居住条件有限,部分青年员工对上海的认同感不高,甚至选择离开。而随着保租房、公租房、人才公寓等政策的陆续出台,这一情况逐步得到了改善。

石景宇表示,这些政策不仅给青年人提供了更高品质的居住环境,还促进了青年人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保租房等大部分居民都是年龄相仿的青年人,他们有着共同的话题和兴趣,形成了紧密的社群,不仅有利于青年员工的个人成长,甚至还促进了他们的婚恋交友。“我们单位就有两位青年员工因为入住了同一个小区的公租房而结缘,今年刚刚结婚。”

一个家的诞生,让青年人在这座城市更有了安定感。“2024年,我们单位的人员流动率达到了历史最低水平,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住房政策的改善。目前入住公租房、保租房和人才公寓的青年人反馈的居住体验都非常好。”石景宇表示,小荧星目前还租下了多套青年公寓,以两人或三人一间的方式,为表现优秀的员工提供免费入住的机会。他曾经在提案中提到的“设立青年宿舍”如今也已实现。“像我们单位有26个分校,我们也在分校附近寻找品质好、安全的小区,设立青年宿舍,进一步减轻青年员工的租房压力。”

石景宇表示,从政府到单位各个层级的“叠加”政策,让青年人享受到了安居福利,也让他们能够安心留在上海。“我相信,在这样的政策下,上海会吸引更多优秀的青年人才。”

去年两会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探索艺术与心理教育的融合实践  

除了持续关注青年人的安居问题,作为一名青少年艺术类教育工作者,石景宇也对青少年儿童的全面发展很是关心。去年两会期间,他提出了要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建议。

当时,他曾列举过一组报告数据,根据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心理健康蓝皮书(2022版)》报告,约14.8%的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风险,且心理健康问题呈低龄化趋势。他也建议社会各界更加关心青少年心理健康,比如可以采取一些艺术教育的方式来促进孩子的“心理疗愈”。

这一年来,在与上海各相关委办局、有关机构、学校以及一线教育人士的接触过程中,石景宇也感受到了明显的变化。“首先是我们相关部门越来越重视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了,如上海团市委、市妇联就有青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热线,很多学校也开设了心理课,设置了心理健康专职老师。”

作为政协委员,石景宇也在积极推动一些艺术课与心理教育相融合的过程。“我们小荧星有艺术类课程进校园,每年要派出将近300~400名老师,在课后3:30之后进入到小学课堂,承担艺术类课程。有沪语教学、戏剧课、歌舞课等,培养孩子们对艺术的兴趣,这是我们长期在持续的。”石景宇表示。

同时,老师们也在探索将心理疗愈结合到艺术课程中去。如语言表达类的课程,激发那些关闭心门的孩子们,让他们更愿意表达,逐步产生与人沟通的欲望和兴趣,再建立表达能力。“能够感受到两个学期下来,这些孩子们没有那么闭塞了,思维灵敏度和语言表达能力都有一定的进步。”石景宇表示,这样的心理发展型课程的探索他们也将继续下去。

今年聚焦青少年国际文化交流

  让青少年成为连接中国和世界的纽带  

今年的两会即将召开,石景宇告诉记者,他今年将目光聚焦在了如何促进青少年国际文化交流上。

中国实施的免签政策让外国人游中国热度不减。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国际文化交流日益成为连接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重要纽带。石景宇表示,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不仅在经济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更在文化交流方面承担着重要使命,而青少年作为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是参与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群体。

在他看来,上海在青少年国际文化交流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深入观察和分析后,他也发现仍存在一些问题,阻碍了青少年更深入地参与到国际文化交流中去。

一方面青少年参与活动的国际化程度有待提升。“尽管有一些国际化的尝试,但吸引外国个人、家庭、团队甚至机构参与到青少年文化交流活动的深度和广度,我觉得还需进一步提升。”

另一方面,文化传播深度不足。石景宇发现,青少年的国际交流中,大部分为赛事活动,过于注重技术层面的竞争,而忽视了融入中国文化特色,未能充分发挥以赛促交流、以艺传文化的作用。很多青少年来华体验的模式也比较单一,多以短期旅游为主,缺乏对上海乃至中国社会的深入融合和综合体验,导致活动影响力难以持续扩大。

“青少年是最柔软的连接中国和世界的纽带与桥梁。”石景宇说。他也在思考如何在今年两会期间提出完善的建议。“目前有一些初步想法。”他表示。

 比如可以创建国际青少年艺术交流节,举办国际青少年艺术大赛、文化展演、城市文化体验等活动,将中国文化深度融入赛事内容中。除了组织上海小朋友参加国际比赛外,还应邀请外国小朋友来上海参赛、游学、研学,增进他们对中国的了解,拓展国际交流渠道。

“我们可以在青少年国际交流中更丰富文化主题,像是加入中国舞蹈、美术等体验,提出‘我眼中的上海’‘我眼中的中国’等主题,展现中外青少年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艺术表达。”石景宇表示,通过这些举措,可以吸引更多外国家庭、小朋友团队来到中国,了解上海,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同时,以艺术为纽带,深化中外青少年的交流和理解,共同助力上海建设国际文化交流中心,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石景宇向记者表示,在即将召开的两会上,他也希望更多代表委员能共同关注这一话题,为青少年国际文化交流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常鑫/图、视频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