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从0到1的颠覆性科技创新,上海成立百亿元未来产业基金
2025-01-08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从脑机接口所开启的人类进化史上第三次飞跃,到重构世界的原子,这些预示未来的产业,将如何获取一片从0开始孕育生长的土壤?1月7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促进政府投资基金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1月8日,在张江科学会堂召开的上海未来产业基金投资策略发布会上,上海未来产业基金品牌宣布成立。百亿元的政府投入,将搭建一个颠覆性技术创新的转化平台,为有机会带来巨大变革的科学技术打造摇篮。

  这是一个与众不同的“耐心资本”  

推动和赋能上海乃至中国的颠覆式创新转化,这是上海未来产业基金的使命。“注重对于颠覆性产业、颠覆性技术的认知,联合战略科学家和投资者一起来推动一些更前沿领域的孵化投资,这是我们的一个很重要的特色。”上海未来产业基金的管理人上海未来启点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魏凡杰表示,未来产业基金的定位是“逆周期资本”。“要推动中国0到1的科技成果转化的探索,我们是一个15年的期限的‘耐心资本’。”他表示。

“耐心”体现在哪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魏凡杰表示,一方面是有一个较长的投资期限,基本期限是15年,还有三年的延长期。“同时我们也希望跟着这些投资人一起来成长,我们不会追求短期的两、三年的回报,而是更关注长期回报。希望能够真正布局未来产业的发展,而这些未来产业很多都需要一个很长的培育期,我们会给予这样的耐心。”

魏凡杰表示,在对子基金的考核上,将会更加关注创新,是否能提出一些新的方向,投入到一些新领域,能够真正给上海带来一些颠覆性的项目。他表示,100亿元的母基金都来自于上海市财政拨款,也希望通过母基金的“耐心”,撬动更多优质的有同样理念的社会资本,将更多的精力花在创新科技投资转化中,推动中国本土原创科技从0到1再到未来的不同可能性产生。

他表示,目前像可控核聚变、脑机接口、量子计算、硅光、空天计算、合成生物学等都是未来产业基金比较明确的“瞄准”方向,未来还将和投资人、科学家一起探索一些新的方向。

“上海未来产业基金是一种绝对的创新。”璞华资本管理合伙人陈大同告诉记者,原先中国对于科技投资,一般都是投成长期或是成熟期的,也就是从10到100的阶段,之后开始有了天使基金,相当于从1到10的阶段。“但是还没有一个真正的从0~1的这么一个阶段的孵化机制。”

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如何用基金孵化的方式做,将是一次全新的创新。但他也非常看好,作为投资者,他对新材料、AI、高端制造等各方面未来产业赛道都很关注。“未来这是没有边界的,所以有各种可能性,我们都会去探索。”他表示。

  更多年轻科学家将拥有打破壁垒的机会  

大会由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指导,上海国有资本投资有限公司主办,上海未来启点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承办。记者了解到,上海未来产业基金还希望建立一个全球化的顶尖人才社区,通过母基金的纽带,将科学家、企业家、创业者、项目经理人和投资人的领先智力与能力,在一个平台上打通,构建一个赋能颠覆创新的顶尖人才网络。

同时,也将搭建一个开放创新的平台,以资金为基础,推动跨学科、跨领域、跨平台的融合,联合新研发机构、风险投资机构一起推动颠覆式创新的概念验证。“我们希望能够摸索出来更多适合中国科技和产业发展孵化投资的新范式和新模式。”魏凡杰介绍说。

在这样的一个理念下,投资策略将支持更多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并明确提出以人为核心,支持具备创业潜质的科学家、具有科学家精神的创业者和具有前沿科学转化能力的投资人。“我们也希望支持更多的年轻人与我们共同成长,这里面既包括年轻的科学家,年轻的创业者,也包括年轻的投资人,我们一起来探索属于中国的未来。”魏凡杰表示。

深势科技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张林峰是一名90后科技创业者,出身于北大元培学院,毕业后在普林斯顿求学。2018年创立了AI for Science 的“基础设施”公司——深势科技。至今,已经构建起了多个创新底层大模型,在诸多场景里进行结合。

“我们和上海交大合作的项目,就是用AI助力尖端材料研发。”张林峰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企业平台上已经有近50万的科研人员,去年课题组级别的客户也有了数百个,“他们可以使用我们研发的科研工具、模型软件以及进一步的算力和科研仪器等这些基础的科学研究要素,我们已经形成了这样的用户生态。”

在张林峰看来,自己所研究的原子是可以重构世界的。但在这其中,科学家却会遇到“卡脖子”的问题。“从底层原始的技术到最后大规模的工程化和场景的迭代,这样的一个闭环没有形成。”张林峰告诉记者:“科学家做完研究除了写paper,要想进一步去实现场景验证很难,有时候我需要锻炼最多的能力是用简短几句话说明白究竟我们在做什么,而成熟的企业又觉得短期不一定能看得到回报。这中间的壁垒其实非常需要像未来产业基金这样的一个模式去驱动。”

他本人就非常在意科学家社区的构建,有科学家、创业者、企业家、职业经理人等伙伴的有效联结,自然而然让一系列合作产生可能性。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