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 | 大人都做不来的小学数学卷,本质上是对教育意义的追问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陈宏
这几天进入了全国期末考试时段,很多年轻家长的心都是揪着的。来自深圳南山区的一则跟小学期末考试相关的新闻,则让大家更“揪心”了一些,几乎全国家长都加入了大讨论。
这张数学试卷题干部分有大量的知识点,融合了语文、历史甚至天文、地理,孩子们的阅读量非常大,干扰性也变强。比如《长城谣》歌词中“四万万同胞心一样”中的“四万万”理解错误的是,又比如一道看图题以“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中古人“从右往左,满五进一”的算法,让考生看结绳来计算猎物的数量。
媒体报道了这些题后,有家长恍然大悟:选择题本身不难,但每个选项都需要计算,1道题变成了4道题,当然会要更长的时间。也有家长调侃,“句句都有主谓宾,段段有原因结果,应该是语文老师出的数学试卷”。
这样的试卷不出意外引发了大量的争议。有支持者认为“这样的题很活很有趣味”“是提倡学生广泛阅读”“是真正的综合素质的考察”,但更多的反对者认为,这次的试卷跟平时的教育完全不对等,于是金句频出,“学的是一粒沙,考的是撒哈拉”“平时教人做馒头,考试却要人做满汉全席”“这是学三轮车的知识,叫你考C1的驾照”。大部分家长认为,这些连家长甚至都做不出来的小学生数学题,“很容易打击孩子们的自信心”。
无独有偶,不少家长发现,命题的变化也发生在我们身边。有家长归纳了上海宝山区的五年级数学统考题,其中综合性的灵活题、开放题也不少。
这样的关注甚至争议,是现实中的教育和理想中的教育的又一次碰撞,本质上是对教育方法和教育意义的又一次深刻追问。现实中的有些学校乃至家长都在用超前学习、用题海战术,来拉高孩子分数,以谋求一个理想中的名校。但若不关注学生的兴趣发展,不关注情商培育,不关注团队相处,又偏离了教育的根本意义。我们的课堂更应该追求将不同学科的知识点融会贯通、内化成自己的素质,知识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就好比一些朝代科举的考生范围不出四书五经,但为什么很多人穷其一生也考不出功名?事实上,你以为他们只需要死背《论语》《春秋》,但他们要交出的,是集合了毕生所学和人生阅历、世界观价值观的综合答卷。科学已经发展到了新纪元,现代人也许知识更渊博了,但学习的本质并未改变。
“内卷”没有卷对方向,那拧巴就会成为必然。中国孩子的素质教育,是个必然的大方向,也正引起越来越多有识之士的重视。这次南山区的小学生试卷或许不算太符合当下的现实,但我们希望这事能发酵得更猛一些,去引导教育的改革和调整,让这样灵活的综合素质教育题,不只是出现在期末考卷中,而是体现到平日的教学和练习当中去,让孩子们真正学以致用。
是时候做出改变了!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陈宏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