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国内第一部老年健康科普短剧的片场,三代师生同堂共演出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林千惠/文 郭容/图、视频
这是国内第一部老年健康科普短剧,将艺术和医疗相结合,面向老年人播出。由上海戏剧学院和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共创的《康阿姨和她的老邻居们》,在近日的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获得了红旅赛道金奖。这一支短剧,由上戏人共演,上至85岁的老艺术家,下到00后的研究生,他们携手共创。“我们希望通过科普,让老年人能更了解疾病,形成自救效应。”本片总导演、上海戏剧学院电影学院讲师及鹏飞说。
第一部科普短剧诞生,医疗知识结合家长里短
作为国内第一部老年健康科普短剧,《康阿姨和她的老邻居们》的诞生,是源于上海戏剧学院和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决定合作,面向老年人推出公益科普项目。向老人科普,能采用什么形式?公众号科普太粗糙;以文本来展示知识太复杂,老年人不可能看进去。“最后电视作为老年人能接触到的媒介,成了首选。”作为总导演的及鹏飞表示。将有剧情的短剧和科普知识相结合,以平易近人的方式,让老年人们了解医疗知识,这是采取“短剧”形式的初衷。
华山医院的老护士长“康阿姨”,和各色邻居生活在共同养老社区,发生各种家长里短的故事。护士长会有关怀人的特性,说出医疗知识也能让人信服。
而多样化的人物设置,也更能广泛地针对不同家庭情况、不同身份的老人。“有的老人家计吃紧,不愿意花钱体检;有的知识多一些,了解医疗相关。”及鹏飞举例道。这种差异化,让剧情更有内容的同时,也对应着剧外的各类老年观众。
编写知识点需严谨,为老年人量身打造
一档老年健康科普短剧,最需要保障的是了解老年人,科普知识点准确。“为了拍摄短剧,前期调研时,我们采访了很多老人,发现老年人身上存在的疾病、他们面临的一些问题。”执行导演、上海戏剧学院电影学院研究生冯含露说,00后的她,和同学们一起参与了此次的短剧创作。他们实地调研,其调查结果为剧本提供了很大的参考。
“华山医院提前给予了我们20万老年人频发的医疗问题。像是冠心病、高血压、低血压、关节摩擦等。”及鹏飞说。团队再从中挑选,几易其稿,从众多疾病中再筛选,在二十稿后,选出了150个点,再从中精选五十个“冬季病”详细讲解。
科普知识是枯燥无味的,对老年人来说更是如此。为了让老年人能真正看进去,他和团队想了不少办法。保险推销、医疗保健品、老年人常遇骗局等问题,他们都试着写进剧本里,进行演绎。“每一集结束后,我们还会在结尾放一首打油诗,比如第一集遇到骨折问题,那么如何规避骨折呢?我们就写成‘人老体弱骨质脆,预防跌倒第一位’,很多自救步骤较烦琐难记,但写成了打油诗,老年人会方便记忆。”及鹏飞说。
上戏师生共参与,三代同堂演绎戏剧
值得一提的是,《康阿姨和她的老邻居们》是个跨年龄极大的剧组。上到89岁,下到00后,上海戏剧学院许多师生都参与进来,及鹏飞笑称是“三代同堂”。在剧组人员中,不乏知名的老艺术家。像主角康阿姨就是出演过电影《城南旧事》的洪融。
“我们的主演都是我们上戏第一代的弟子,指导他们当然有一定压力。”及鹏飞直言。这份压力源于老艺术家对戏的认真。因为项目赶,经常早上七点多开拍,直到凌晨四点收工。为此华山医院派了两个全科医生全程保障。
关于这一点,作为执行导演的冯含露深有同感:“老艺术家们从早到晚,陪着我们一起熬,没有一点点的怨言。”拍摄时是冬天,天气寒冷,但为了现场收声,避免噪音,演员们穿着薄薄的衬衫演出,这种敬业精神给她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一切都是为了公益。无论是导演,还是演员,都怀着很强的信念。及鹏飞回忆,除了整个制作团队都是上戏的师生,有毕业的学生还回来免费支持拍摄器材。
望剧集有“自救效应”,第二部形成全覆盖
目前,《康阿姨和她的老邻居们》已在多个视频平台免费播出,而在上海市线下,各大地铁站、虹桥机场等也都进行了投放,根据数据来看,达到了不错的效果。而在近日的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红旅赛道金奖也同样回馈了团队的努力。“我们今年红旅赛道能脱颖而出拿到金奖,应该也是由于艺术类赛道中,我们是头一个医疗和短剧相结合的产品。”及鹏飞总结说。
及鹏飞表示,他希望看完科普短剧后,观众间能由此产生“自救效应”:“通过观看剧集,老年人能意识到哪些病需要去医院,哪些病在自己家就能解决。”这一方面可以减轻公共医疗资源负荷,一方面也可以帮助老年人了解医疗知识。
眼下,及鹏飞和团队正积极筹备第二部。这一次,《康阿姨和她的老邻居们》打算以老年人的“夏季病”为出发点,进行剧本编排。而在目光聚焦于老年人的同时,也同样关注到中年人和年轻人。“比如中年人的中年危机,年轻人加班的心理压力,关注到他们的心理疾病。而我们最终的目标,是希望能达到全覆盖的医疗科普。”及鹏飞表示。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林千惠/文 郭容/图、视频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