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现场|语言随时代而流变,陈丹燕代表:注意分寸和场合就好
2025-01-16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 施培琦/图、视频 

“每年的流行语中都有时代前行的印记,孩子们使用‘网络梗’是正常的,只要注意分寸和场合,我们应该抱以宽容的态度。”市人大代表、上海市作家协会专业作家陈丹燕这样看待青少年对“网络梗”的使用。

“每个时代都有这个时代年轻人自己使用的语言,我们自己也经历过这样的时代。我记得年轻的时候,我说什么话,爸妈也不一定听得懂。”陈丹燕不禁想起自己和上一代对语言使用时的“代沟”现象。因此,她觉得,这是很正常的现象,不需要刻意去纠正“网络一代”。相反,如果长辈可以学习一些年轻人的用词也挺好,毕竟,其中一些语言语汇都是在新时代、科技时代产生的语言表达。

陈丹燕说:“我们小的时候都是用笔的,这一代孩子从小就使用的是电脑,他们会有自己特殊的语言,特殊的语法,这本无可厚非。”日常,陈丹燕一直是“新概念作文大赛”的评委,也因此,她直观地感受到年轻孩子这些年的语言流变,“对我来讲,其实也是有启发的,也是有很大的意义的。”

与此同时,陈丹燕认为,我们应该强调的是,青少年在使用这些网络语言时要更多地去搞清楚使用范围,对此要有边界意识。“比如你写个请假条,这是一种特殊的公文,还是要规范。或者老师叫你写个论说文,都是要遵循相应的逻辑推理,让大家看得懂逻辑,这是更为重要的,这就是要强调语言使用的得体和分寸感。”

“另一方面,青少年的长辈们也可以在心态上更为开放,学习始终在发展的语言,并从中找到合理性,这是成年人应该做的。”陈丹燕一直认为,这一代的青少年远比自己少年时代的那一辈视野更宽广,接触面更大,也有更多机会去了解世界,“他们这一代人会更强,只不过他们的强有时更多表现在比较平静和自在。”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 施培琦/图、视频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