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中国年|非遗成上海新春展热点,上海剪纸剪个卡通人物“立等可取”
2025-01-21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非遗是今年上海新春展的一个热点。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上海图书馆的“非遗共创艺术展”。此次展览汇集了国家级非遗上海绒绣和上海剪纸,以及上海市非遗碑刻传拓及拓片装裱技艺的各非遗传承人的匠心之作。而与之呼应的“非遗大师体验课”则增加了非遗与读者的互动性。

从1月20日持续到2月9日的这个“非遗共创艺术展”,由上海图书馆与万代南梦宫(中国)联合主办。之前他们通过“非遗+IP”“非遗+江南文化”“非遗+可持续”等多元主题,围绕上海图书馆“古籍修复”和“碑刻传拓及拓片装裱”两项非遗技艺,每年都会开展面向公众的创新体验活动。

在今年新春佳节到来之际,双方在延续过往“非遗系列体验课”形式的基础上,全新推出“非遗共创艺术展”,增设非遗体验项目的种类和场次、与各传承人探讨并优化非遗体验项目的难度,并以“共创展览”的形式让更多的人走进非遗、认识非遗、了解非遗,助力推动社会广泛参与、人人保护传承。

记者在现场看到,这场展览的主角虽然是古老的非遗,内容却相当接地气。除了各自的代表作品以外,几位传承人还将自己的技艺与春节元素还有万代南梦宫的多个人气IP,比如吃豆人、太鼓之达人、拓麻歌子和水豚君相结合,创造了多幅创意作品。这引起了很多青年人的喜爱,他们没想到,原本觉得和自己生活很遥远的非遗,竟然还能这么“潮”。

同时举行的 “非遗大师体验课”,也分为上海绒绣、上海剪纸和碑刻传拓及拓片装裱技艺三部分举行。相比上海绒绣课的老师、市级传承人包炎辉,以及传授的碑刻传拓及拓片装裱技艺的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文献保护修复部主任张品芳老师的团队,上海剪纸课的老师、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胡月溦要年轻得多,她是目前上海剪纸为数不多的专业传人。

胡月溦是90后。她告诉青年报记者,上海剪纸可以追溯到一代大师王子淦,王先生门下有两位爱徒,一位是奚小琴,一位是赵子平,胡月溦便是赵子平的弟子,是上海剪纸的第三代传人。胡月溦8岁在中福会少年宫初次接触上海剪纸,技艺日益精进,16岁时便拜在了赵子平门下。算来,这个32岁的年轻人,从事剪纸竟有20多年了!

剪纸,中国各地都有。胡月溦对青年报说,剪纸在东北称为“窗花”,而在上海最早则被称为“鞋花”,是做鞋绣花时用的样子。相比其他地方的剪纸,上海剪纸的特点相当明显。首先其图案相当接地气,旧时就有剪纸匠人把网球拍这些新式生活器具剪成了图案。其次,上海剪纸讲究“立等可取”,也就是创作起来很即兴,因时因地而变。

这两点在胡月溦的创作中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和发扬。比如在体验课上,有孩子说想剪个现在很时髦的卡通人物,胡月溦即刻就剪出来,引起孩子们一片欢呼。“上海剪纸要保持生命力,就必须与时俱进,这才是非遗传承的正道。”胡月溦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