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代订票、帮拍新年照、安排春运大巴……青年志愿者为工友们发起“暖冬行动”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图
“李师傅,来,看镜头,把福字再举高一点……王师傅,身体侧过来一些,对对对……”“好!拍好了,这个照片先发给家里面,告诉家人,咱启程了!”乙巳年的新春佳节,比以往时候来得更早一些,今天,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国家医学中心青浦新城院区建设项目的首批工人在完工后坐上了为他们安排好的春运大巴,结伴回家过年了。工人们能回家过年,背后有一群青年志愿者的功劳,早在一个月前,他们就安排了千余名工友的出行计划和个人信息,早早做好了安排。
青年志愿者提前一个月排摸千余工友信息
其实从一月中旬开始,中建二局承建的上海市重大工程——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国家医学中心青浦新城院区建设项目上,就早早地洋溢起节日氛围:书法家们被请到工地上泼墨挥毫,美好的寓意在墨香间弥漫,而工友们脸上笑容也被定格进了镜头,随后又通过手机传递给了千里之外的家人。在项目部工会的精心安排下,五湖四海的城市建设者们,即将踏上期盼许久的回家路。
“项目动员我们说,这个项目是市重点工程,更是民生工程,关键我们是在建医院啊,早一天建好,就能早一天治病救人!我家里都支持我,觉得我在上海建医院光荣,也是给全家‘积功德’!”负责国家医学中心门急诊楼的泥工陈万勇说道。
那么如何保证农民工在春节前顺利返乡呢?青年志愿服务队带头人、项目党支部书记吴宗宸告诉记者,早在去年12月底,郭明义爱心团队中建二局华东分队的青年志愿者们就结合项目推进情况,对全体工友春节返乡情况进行排摸,千余名工友的出行计划和个人信息被整理成表格打印了出来。“每天走访时,这张表格就不离手,查缺补漏,及时更新大家的需求。我们发现,像陈万勇一样去年没回去的工友并不少,就决定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先满足他们归乡的愿望!走访时我们还观察到,有不少工友对网络订票一知半解,或者怕被骗,也急需我们帮一把!”
于是,青年志愿者们在项目党群服务中心·工友驿站设置了“农民工返乡网络购票点”,13名青年志愿者轮流坐镇,帮助不会购票的工友线上预订、买票,同时根据工期安排,合理规划返乡批次,纾解农民工集中出行的压力。对于要坚守到春节前返乡的工友,项目部提前统计人员信息和返乡地点,联系春运大巴车,保证工友可以顺利返乡。
发放“新年礼包”,提前送上福字和新春对联
“来!‘年货’装上车,可以回家路上吃。”项目青年志愿者将装满饼干、坚果、矿泉水、饮料的“新年礼包”挨个发到上车的工友手中,大巴车毕竟不比飞机高铁快,路上也要吃吃喝喝打磨时间,领到“年货”的工友们笑得合不拢嘴,又拿出红彤彤的纸和身边的工友一起自拍,上面书写着一个大大的福字。这正是前些日子项目组织的“文化年货进工地 新春祝福送工友”活动中,上海市书法家协会的书法家们挥毫泼墨书法的新春祝福对联和福字。
此外,返乡过程中,配备急救设备及药品,确保在突发疾病或意外情况下能够及时处理救治。把工作做细,才能让工友们满意,“在项目上做了差不多一年,国庆的时候我们就坚守在项目上,项目部给我们提供了‘国庆喜面’,给我们拍了吃面照片发给家人,线上给我们过节,现在又安排大巴送我们回家,还送了福字春联、‘年货礼包’,真的非常暖心,过完年我要早点回来,把这所医院建好,造福社会。”工友贾宝贵说道。
记者了解到,该项目成立伊始,坚持党建带工建、带团建,着手打造集思想教育、暖心关爱、便民服务于一体的“建设者之家”,设置酒店式入住办理前台、工友教育区、阅读区、健身区、茶水区、医疗室为一体的“工友驿站”,配备专人进行管理,24小时提供茶水、充电、丰巢驿站、急救药箱等服务。组织工友代表成立“农民工权益保障委员会”,及时听取农民工群体声音,更好服务工友;依托农民工夜校,开设“农民工素质和技能提升站”,除了日常安全培训外,还为农民工提供业务能力提高的课程。通过一系列的方法和措施,让工友们切实增强获得感和幸福感,让五湖四海的工友们,在“大上海”有一个温暖的家。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