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上海古旧书市场,推进“旧书新知”工程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几年前,上海文庙开始升级改造。至此上海暂时告别拥有固定旧书市集的年代。作为中国近现代出版发源地的上海,从来都是旧书重镇,人文底蕴深厚。如何在没有固定场所的情况下繁荣旧书市场,这是一个命题。1月21日,50余位业界代表和专家学者,齐聚2025“旧书新知·书香上海”专题研讨会,探讨古旧书业在当下的发展。
在上海,古旧书市场历史源远流长。在20世纪初至30年代,上海就逐渐成为全国主要的古旧书集散地之一。1956年,古籍书店和上海旧书店在福州路开业。有数据显示,从1956年到1965年的10年间,共收集到宋、元、明善本古籍等古旧书刊5000余种。
1986年起,文庙成为知名的旧书市场所在地。文庙旧书集市一年在春节、元宵节、暑假、国庆节举办4次,每次持续四到五天。到1993年,文庙旧书市场更改为一周一次。截至2024年年底,上海古旧书业包括旧书店、旧书市集、兼营二手书的旧货店、旧货交易市场、花鸟市场、小商品市场等店档摊点等共有159处。旧书在这座城市中,依然有广泛的民间基础。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全国各地都存在旧书市场,旧书行业一片繁荣。北京的潘家园和上海的文庙,是南北两大古旧书市场,全国知名。现在北京的潘家园还在,但文庙旧书市集已暂别上海。随着文庙的改扩建,上海的古旧书市场其实碎片化趋势很明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两年前,上海借鉴巴黎塞纳河畔旧书摊的经验,在苏州河畔推出了“淘书乐”旧书市集,还在上海书展现场推出了“淘书乐”专区,受到市民的欢迎。2024年,“淘书乐”旧书市集2.0版本在全市铺开,创新推出了“书香巴士”“书香游轮”“钢琴巴士”“阅游苏河”人文行走等特别策划,通过多样化的形式,将“淘书乐”的旧书书香散播至读者群体中。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子善是上海著名的藏书家,也是古旧书研究的权威学者。他告诉记者,对自己这样从事现代文学研究的学者而言,所需资料不在图书馆就在旧书摊,或者在旧书藏家手中,“我们这些人去古旧书店不稀奇,如何吸引年轻人才是重点,要有新招。”
现在每年推出的新书都在想方设法吸引青年人,其实古旧书更需要如此。古旧书不能只是“小圈子文化”,也不能只是中老年读者的赏鉴的物品,也需要青年人参与,这样才有希望。而青年人切入的一个重要的端口就是网络。孔夫子旧书网上面的青年人就很多。
孔夫子旧书网创始人孙雨田表示:“目前旧书业线上线下结合是趋势,只靠线上,没有丰富的线下活动,影响也非常有限。”去年孔夫子旧书网开展进校园活动,在年轻人喜欢的小红书平台转发预热,送出白先勇等签名本,反响十分热烈。“系列活动开展以来,孔夫子网的注册用户明显年轻化,去年5月以来新增130万用户,40%为30岁以下。”孙雨田表示,目前孔夫子旧书网共有2万家书店,45万家书摊,30%店家为35岁以下年轻人,“发展繁荣古旧书市场有广大的年轻人基础。”
上海市书刊发行行业协会会长李爽提到,为规范古旧书业运营,加强行业管理,市书刊发行行业协会近期将推出一系列举措,包括成立古旧书业工作委员会,联系上海从事古旧书相关工作的会员单位,开展符合本专业需要的业务活动;还要评选“旧书新知 上海市特色旧书店”,在充分调查、评估的基础上评出若干特色旧书店并授牌;建立古旧图书业务专家库,聘请多位具有丰富的学术成就、专业水准的资深专家、学者,为古旧书业健康良好发展献计献策、保驾护航。
“上海有一两百家旧书摊点,很多人以此为生,如何发挥好就业作用,在文化建设中的正向作用,相关部门加强管理支持培训很重要。”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副总裁彭卫国表示,“旧书在保存传承文脉基础上,也承担着推进全民阅读,营造书香社会的责任。旧书有依托,新书才有根基。”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