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中国年|闵博新年首展《贞观鉴——大唐历史文化主题展》明日启幕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杨力佳/文 吴恺/图、视频
闵行博物馆2025年首展:《贞观鉴——大唐历史文化主题展》将于明日启幕,展览分为“大唐初立”“昌明初现”“丝路华章”“治世遗韵”四个部分,从政治制度、社会风貌、文化交流、历史沿革等多方面展示初唐的历史图景,一窥唐太宗李世民的成长之路,邂逅贞观之治的盛世华章。
关注闵行博物馆公众号的小伙伴,这几天一定被“文韬武略”的搞笑对话给逗乐了——那是运用AI技术,以此次参展文物中的来自昭陵博物馆的贴金彩绘武官俑和贴金彩绘釉陶文官俑的形象为原型所做的小视频,用诙谐幽默的手法分享干货满满的历史知识。
据闵行博物馆宣教部主任徐迪介绍,这也是闵行博物馆让文物活起来,把故事讲精彩的一种崭新尝试。本次展览共汇集文物132件(套),其中一级文物48件(套),分别来自昭陵博物馆、中国民族博物馆、山西博物院、内蒙古博物院等13家文博单位,可谓超强阵容。“我们这次还把大堂直接做成了序厅,展览面积一下子就扩充到了1000多平方米,并将展厅的入口处和出口处进行了对调,希望通过这些新的调整可以将这段历史铺陈得更加充分。”
李世民的传奇一生发迹于少年时,武德元年(618年)得封秦王,他四方征战,为李唐打下半壁江山。昭陵六骏是李唐王朝创建和统一天下的过程中,背负秦王东征西伐的六匹威风凛凛的战马,在几场战争中先后战死沙场。一走入序厅,“白蹄乌”“什伐赤”“特勒骠”……昭陵六骏的浮雕迎面而来,栩栩如生,让观众的思绪一下子就来到了那段金戈铁甲的历史岁月——在六块浮雕的背后,历史中年轻的秦王身骑战马,初露锋芒,少秦王成长为天可汗的人生史诗由此谱写开来。
贞观年间,文臣武将各展所长。文臣以智慧治国,推动经济文化发展;武将则英勇守土,开疆拓土,确保国家安宁。两者相辅相成,共同铸就了国家的繁荣与稳定,展现出君臣同心、文武并重的盛世景象。在本次展览的48件一级文物中,包括了尉迟敬德墓志、贴金彩绘武官俑、贴金彩绘釉陶文官俑、三彩女骑马俑、白陶抬蹄马、白瓷辟雍砚、彩绘天王俑、彩绘釉陶镇墓兽、葵边鸾兽铜镜、鎏金银壶等“镇馆之宝”,这些文物承载了唐代的历史文化积淀,见证了千年前中西文化的交相辉映。
其中最“重量级”的要数尉迟敬德墓志了——盖边长120厘米,厚23.1厘米,底边长120厘米,厚20厘米,足足有1吨多重,在布展时,可花费了不少工夫。盖面以飞白书题刻“大唐故司徒并州都督上柱国鄂国忠武公尉迟府君墓志之铭”,四周饰缠枝牡丹纹。飞白书亦称“草篆”,源自八分隶书,书写方法特殊,笔画中隐隐露白。张怀瑾《书断》云:“案飞白者,后汉左中郎将蔡邕所作也。”北宋黄伯思称:“取其若丝发处谓之白,其势飞举谓之飞”其别具新意的点画形式使端庄平稳的隶篆笔画变得飘忽飞动。此志盖书法是昭陵博物馆馆藏石刻书法中唯一一件唐代硬笔书法,也是唐人的笔法图。
而贴金彩绘武官俑和贴金彩绘釉陶文官俑,就是“文韬武略”中的主人公了。“你看这座贴金彩绘釉陶文官俑的眉毛、胡须都是一根一根画上去的,根根不乱,非常细致。服饰图案描绘细腻,排列有序。整个俑甚至两侧耳洞都塑造得极为逼真,这也表现了大唐‘兼听则明’的时代精神,足见其精湛至极的雕塑工艺。而贴金彩绘武官俑所穿的明光铠可厉害了,这个称谓与铠甲胸前及背后的圆护有关。这种圆护大多以铜、铁等金属制成,并且打磨得光滑似镜,再在上面銮金或蜜银。在战场上,圆护在太阳光的照射下会反射出耀眼的光,使敌方将士片刻间睁不开眼,从而赢得取胜的机会。曹植《上先帝赐铠表》中有关于明光铠的记载,说明这种铠甲最晚在三国时就已经出现。《唐六典》中列出唐代铠甲13种,明光铠排名第一,为将士首选。”徐迪说道。
据悉,另一件重要展品:鎏金银壶将于3月底展出。中国古代文献把这种带柄的银壶又称作“胡瓶”,泛指西方传来的器物。鎏金银壶通高37.5厘米,重1.5公斤,上腹细长、下腹圆鼓,环形单把,顶部铸有一个深目高鼻、头戴盔帽的人头。壶的整体造型是波斯风格,壶腹部刻画的3组6人男女图像,所表现的是古希腊神话中特洛伊战争的故事,3组图像分别代表“帕里斯裁决”“劫掠海伦”“海伦归来”。鎏金银壶将希腊文明、波斯文明和中华文明串联了起来,见证了文化交流与贸易往来,承载着古文明的辉煌和丝路的记忆。
记者注意到,本次展览的最后一件文物是葵边鸾兽铜镜,以此与观众共勉“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贞观政要·卷二·论任贤》”
盛世袅袅音,国乐永流芳。本次展览将展至5月5日,为呼应珍宝荟萃、盛世风华的大唐景象,闵行博物馆还将在展览期间推出8场“盛世国乐——博物馆里的音乐会”,通过对经典曲目的现场演绎,再现大唐丰富多彩、源远流长的音乐文化。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杨力佳/文 吴恺/图、视频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